你公司有失敗博物館嗎?
若你不曾失敗,就代表你不曾創新。各知名公司的失敗博物館中,藏著哪些寶藏與啟發?
二○一二年,寶僑公司(Procter & Gamble)推出汰漬洗衣膠囊(Tide Pods),問市不久後,這項產品就成為該公司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產品之一,但實際上,它是歷經五十年的嘗試與失敗,才迎來這樣的大成功。
早在一九六○年代初期,寶僑就推出了這種產品,名為「Redi-Paks」,但慘遭滑鐵盧。其後數十年間,該公司多次推出迭代產品,始終未能在市場上建立動能,失敗主因是膠囊釋出洗衣精的情形不理想。直到五十年後,該公司找到完美的膠膜,推出汰漬洗衣膠囊,大獲成功。
直到今天,汰漬洗衣膠囊的那些失敗的「祖先們」,仍然被展示於寶僑公司總部的博物館與檔案中心的「失敗牆」上。該公司長年一絲不苟地保存其所有的失敗紀錄,把它們視為珍貴資源。公司相信,現今的產品研發者可以從研究那些失敗案例中受益。
這些失敗紀錄也具有鼓勵作用,提醒員工:你們現在看到的大成功,很可能是歷經了無數不屈不撓的嘗試才創造出來的。「失敗案例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該公司的歷史家暨公司故事講述員米克(Shane Meeker)說:「若你不曾失敗,那就意味你不曾創新。」
財星雜誌(Fortune)報導指出,不僅寶僑,很多大公司都設有自家的博物館,舉例來說,樂高公司(Lego)在其丹麥總部有綿延長達五英哩、裝了空調設備的貨架,展示該公司史上生產過的幾乎所有積木組。輕奢品牌寇馳(Coach)創立於一九四一年,公司後來易名為泰佩思綺(Tapestry),該公司在紐約總部的典藏館陳列了近乎每一款它出品過的包包。
是故事,也是文化
許多公司還更進一步,僱用訓練有素的史學家,精心整理與組織它們的檔案,講述故事,並且從中汲取重要的教訓與啟示。
不少公司設立這種博物館或檔案館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了記錄與展示光輝歷史或幫助行銷,它們有其他務實的目的,包括指引產品發展、管理高層的決策、建立文化等等。
寇馳的包包設計師經常從公司典藏的所有過往包包汲取靈感,例如,該品牌於一九七一年前推出經典水桶包,此後不斷推出變化版本,不僅是該品牌持久的熱銷款,也成為它的經典傳承。
來舒(Lysol)、滴露(Dettol)等衛生清潔用品品牌的製造商,英國利潔時公司(Reckitt)已有超過一百八十年歷史,它的檔案館幫助指引新產品研發。該公司的研發人員常發現,他們仍然可以借用公司的舊產品概念,有些研發人員檢視與研究舊產品的配方,思考與尋求做出新改變的可能性。
博物館也能幫助公司(尤其是已有相當歷史的公司),促進員工的歸屬感和更大的目的感。樂高公司的史學家魏斯(Signe Wiese)說:「若你不努力確保新進員工了解你的歷史和價值觀,你的公司最終將變得無異於任何其他公司。」
沃爾瑪(Walmart)創辦人華頓(Sam Walton)當年在阿肯色州班頓維爾市(Bentonville)開設的「Walton’s Five and Dime」商店,後來被改造成沃爾瑪博物館,裡頭展示用樂高積木組建的這間商店原始面貌、創辦人華頓的辦公室、他的皮卡車等等,目前,此博物館正在進行大翻修,預計二○二四年秋天就會再度開放。
一九八四年,董明倫(Doug McMillon)進入沃爾瑪,從倉庫卸貨工做起,勤懇踏實地歷練了三十年,在二○一四年成為執行長至今。他是公司博物館的大力支持者,他認為,公司博物館的一個重要角色是:在公司致力於現代化的同時,呼籲員工不能忘記沃爾瑪的巨大成功起始於什麼。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