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省思,擁抱創新文化
希望團隊提出更多創新點子、更加勇於實驗,或者更願意跨界合作,公司需要建立創新文化。領導人必須先問自己四個問題,改變員工做事的背景脈絡,為創新創造拉力,協助員工踏上創新的旅程。
研究顯示,擁有創新文化的企業,也就是擁抱風險、鼓勵協作與授權團隊的公司,成為創新領導者的機率,比其他企業高出六成。
文化是人們在組織裡互動與做事的方式。文化是有機的,它被組織的「現在」形塑,也受到組織的機構記憶與過去行為影響。因此,創新文化是一種集體行為,它會形塑新的產品與服務如何做出來,並賣給顧客。用比喻來說,創新文化就像是,需要硬體才能運作的軟體,而這些硬體包括策略、治理、流程、組織結構、衡量指標等。
企業需要結合強大的創新文化與精實的營運模式,才能發揮效果。擁有強大機制(也就是硬體),以及擁有強大創新文化(也就是軟體),兩者兼具的企業,成為一流創新者的機率,是其他企業的兩倍。
有趣的是,平均來說,這些創新文化領導者雇用的全職負責創新的員工,比其他公司少百分之十。這告訴我們,文化不一定很花錢,事實上,它可能是讓流程變得更精實、更快速的手段。
那麼,要如何建立創新文化?答案是改變人們做事的背景脈絡。以問句來思考以下四個面向,能幫助你決定要遵循哪個路線,來強化公司的創新文化:
1.你慶祝什麼?
Q.你的公司獎勵什麼樣的研發與創新成果?什麼樣的行動,能讓創新團隊引起高階主管的注意?什麼樣的行為,能加速團隊成員的升遷?
3M是個很好的例子,公司致力於創造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環境,鼓勵每個員工(而不只是研發團隊成員)發揮創意與發想點子。3M在二○一四年來到一個里程碑:取得了第十萬個專利,成為連續創新者,每年平均取得三千個新專利。的確,過去數十年來,3M一些最大的成功來自發展不順利的實驗,但那些實驗成果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例如,便利貼是3M在開發強力黏著劑的過程中,不小心發明出來的。
3M一直清楚知道,創新最大的阻礙之一就是,員工沒有時間和空間思考他們現行任務之外的東西;另一個阻礙是,公司缺乏能讓員工分享知識與一同發想點子的中央樞紐;第三個阻礙是,績效管理制度不認可主動性、知識分享與成就。
不過,這三個障礙並不難解決,而且能很快產出結果,只要公司重新設計制度,讓有助於創新的行為被植入公司的營運系統裡。
3M推動的「一五%原則」是一個很容易執行的政策。它允許員工花一五%的上班時間,也稱為「魔法時間」,去做個人小專案。便利貼就是某位員工用一五%時間發明出來的。在公司的技術論壇(一個非正式組織,類似大學的學生社團),員工可以組成團隊,一同完成某一個個人小專案。事實上,這些個人專案不但是升遷與獎勵的必要條件,還是躋身3M最高技術職涯階級「卡爾騰學會」(Carlton Society)的必要條件。指導、教導,以及培養別人,也被列入正式的績效評估裡。
3M比其他公司更早明白,它必須在整個公司裡創造一種創新「拉力」。3M獎勵技術性的突破,但也會根據產品活力來創新。這些創新的嘗試非常成功:3M雖然以膠帶、便利貼和新雪麗保溫棉(Thinsulate)等產品闖出名號,但它有三分之一的銷售額來自過去五年發明的產品。這種刻意的選擇:獎勵有影響力的創新,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使3M成為一個連續創新者。
2. 你如何創造?
Q.你如何取得新創意?你是否和公司外的人一起思考或互動?顧客洞察在創意發想過程扮演什麼角色?
以聯合利華(Unilever)為例,直到不久之前,這個消費品龍頭企業的食品研發中心,一直座落在荷蘭鹿特丹的郊區,距離外部影響力與靈感來源很遙遠。聯合利華的創新團隊成員幾乎全是內部專家,當他們需要用到他們欠缺的專長時,就會遇到瓶頸,這個情況也會拖累創新速度。這種只靠自己人的研發流程,使得公司的新創意往往只能搭上趨勢的末班車。
為了形成有影響力的創新文化,聯合利華決定創造一個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第一步是把研發團隊搬到瓦格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的創新園區,那裡是歐洲最重要的食品與農業科學研究中心。這個新地點使研發團隊更容易與研究網絡聯繫,並培養夥伴關係。
對於交易型工作以及新技術(像是高生產力機器人技術與數位建模能力),聯合利華與當地其他的大學合作,藉此擴增公司的專長。聯合利華用這種方式擴大接觸人才的管道,同時還能降低成本。
聯合利華取得的一個快速短期勝利是,制定了一種智慧財產權的新方法。它只針對核心範疇取得新的智慧財產權,並同意如果兩年內未使用研究結果,就把權利轉讓給專案合作夥伴。這個政策使聯合利華的研發團隊轉變成向外發展的文化,也使外部機構更想跟聯合利華合作。此外,聯合利華也把數位能力納入新聘員工的資格要求,使團隊成員有能力使用數位研發模型,這個模型是公司為了加快協作與創意發想的速度而採用的。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