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與每個人都能合作的超能力
他不是難相處,只是和你不一樣

與每個人都能合作的超能力

EMBA雜誌466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5.27

 

面對工作中難以合作的「麻煩人物」,或是和你的想法差異很大的「雷隊友」,先別急著逃跑,或立刻為對方貼上標籤。運用兩個做法搭起合作橋梁,讓你們的「不同」碰撞出新價值。


想知道所有細節卻不願分享資訊的部門、每次都有藉口推卸責任的同事、永遠不滿意只想要求降價的客戶……,在工作中,我們一定都認識這些「麻煩人物」。


管理顧問立克(Ryan Leak)所做的一項研究指出,有高達四六%的職場工作者表示,自己每天都得與這類人物交手,甚至,有四四%的人坦言,曾因難以忍受工作中的麻煩人物而想要離職。


立克提醒,不是所有「麻煩」都是出於惡意,有時只是因為彼此個性、習慣,或者角色南轅北轍,才讓你覺得這個人難相處。


事實上,和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最舒服,但長期待在同溫層裡,可能會讓你的視野越來越狹窄,思考越來越僵化。


相較之下,那些與你不同,甚至讓你感到棘手的人,更有可能激發新觀點,促成創意與突破。多元的組合雖然不一定一拍即合,但卻往往更有張力、更有價值。因此,與其築起防線、劃地自保,不如試著搭起橋樑互相合作。


如何和看似麻煩,或是與你很不同的人順利合作?立克認為,關鍵在於,從自己出發。他在新書「如何與難搞的人好好合作」(How to Work with Complicated People)中,提出兩大做法:


1. 進行期望排毒
審視自己對他人的期待是否過高


所謂難搞,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因為對方真的那麼難纏,而是因為他沒有按照我們心裡預設的劇本來走。立克指出,「當我們覺得某個人難搞時,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對方沒有符合我們的期望。」


這些期望可能來自性格上的落差、行為模式的衝突、語氣的不同、溝通習慣的不合……,和你心裡預設對方「應該是怎樣的人」產生了偏差。這個偏差引發了你的挫折、焦慮與不滿,也讓你將對方貼上「麻煩」的標籤。


然而,我們應該理解一件事,人性是複雜且不完美的。只要牽涉到他人,就很難一切如你所願。所以,情緒的波動、關係的摩擦,有時候根本是因為我們把期望放在不該放的地方。


舉例來說,藥廠高階主管巴倫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兼工作狂,總是懷抱近乎荒謬的期待,希望星期一發明新藥,星期三通過審核,星期五啟動全國行銷。當然,現實從不照劇本演出,當團隊無法達成這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時,他便陷入失望與苛責之中。問題不是出在團隊,而是他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期望本身太過理想化。


這正是立克提出「期望排毒」(expectation detox)概念的用意:你要先釐清,對他人的期待,是否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對方年紀若比你大兩輪,你是否能接受他對新科技的學習速度跟不上年輕世代?對方若剛經歷至親離世,你是否期望他在工作上滴水不漏、情緒穩定?很多時候,我們的不滿來自一廂情願的劇本安排,卻沒有清楚地與對方溝通,最終只能自己對著「不合格」的內心標準喃喃抱怨。


更進一步來說,就算你的期望合理、合情、合法,也不能保證對方願意接受。或許對方自認已經表現很好,而你卻仍不滿意。


立克提醒我們,真正要調整的,往往是我們對「人類」這個整體的期望。接受人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接受每個人都有缺口、有盲點、有他自己的頻率。這不代表你要放棄原則、接受所有行為,而是你要知道,摩擦並不等於惡意,不完美並不等於麻煩。


他自己在與人互動前,常會先默念一句話作為提醒:「這或許不會一帆風順,對方可能不會完全認同我,甚至可能會出現誤會。但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解決。」這不是降低標準,而是預留彈性,給對方,也給自己。


當你預期這段互動可能不如預期,你的情緒就不會被突如其來的狀況擊垮。甚至你會願意預留更多緩衝與容錯的空間,特別當你已知對象就是個要求更多的人時,更該把這樣的「心理預算」編進計畫裡。


像巴倫這樣的主管,當他開始釋放對完美的執念,整個團隊的氛圍也因此翻轉,原本緊繃的專案會議,越來越多人願意發言。少了苛責與懼怕,自然就會多了彈性與合作。


不過,立克也強調,「期望排毒」並不是要你放棄原則,無條件退讓。如果你已經清楚劃出什麼是合理的底線,那麼當有人真的越界,例如散播惡意謠言或侵犯你專業成果時,就不該為了營造表面和氣而選擇沈默。該表態的時候,就該堅定立場。調整期望,是為了更理解人性,而不是犧牲自己。


2. 培養協作思維
建立真正有意義的合作關係


你覺得某人難搞,多半不是因為他真有多差,而是他和你不一樣,不同的經驗背景、不同的行事風格、不同的觀點切入角度。這些差異固然可能帶來摩擦,但這些差異同時也可能是合作的來源。正是因為你們不一樣,才有機會互補、激盪,甚至突破原本無法單打獨鬥跨越的瓶頸。


然而和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合作,遠比和同溫層裡的人相處來得困難多了。因此,立克建議,我們必須刻意培養一種「協作思維」(collaboration mindset),當你面對那些與你價值觀、語氣、習慣都不同的人時,不是本能地防備、否定,甚至試圖掌控,而是練習信任、傾聽與理解,從對立中找出共同點,進一步尋求交集與合作的可能。


這樣的思維不是一蹴可幾,而是建立在四個基本功之上,它們彼此緊扣,構成一個健康的協作系統:


1.留意自己
我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模樣?


協作的第一步,是先留意自己釋放出的訊號。你必須知道自己的語氣、表情、身體語言,會如何影響他人感受;你得意識到你的價值觀,是怎麼受到過往經驗所塑造;你甚至要能察覺,自己當下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像是睡眠不足、情緒低落),會不會讓你無意中傳達出不耐、排斥,或急躁。


立克舉了自己的例子。他演講結束後,常有觀眾上前搭話。但他發現,對話中對方的語速會越來越快。他納悶原因,直到某次觀察自己才發現,他無意間表現出「我趕時間」的訊號,可能是一個瞄手錶的動作,或是一個浮躁的眼神。從那以後,即便真的行程緊湊,他也會刻意保持眼神接觸,給出專注聆聽的肢體語言。


自覺帶來的另一層價值,是培養同理心。當你能看見自己也有缺點,也曾讓人感到難以相處,你就不會急著放大別人的問題,你開始知道,很多所謂「麻煩」,其實只是人性的一部分。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6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女性領導人 細心,但不要瞎操心
反覆回想發生過的事件、過度解釋外在事物和自身的關聯,而這並不是細心,反而比較像是 ... ...
2018.06.15
READ
騙過你的大腦 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
當人們越是跟自己說要勇敢,內心就往往越焦慮不安。這是因為,大腦認為「勇敢」這個情 ... ...
2018.11.01
READ
前雀巢大中華區人力資源資深副總裁陳雲雀 如何協助績效不佳的員工?如何管理員工?
我是一家科技電子業的主管,公司最近在進行年底的績效面談。我想讓績效不太理想的團隊 ... ...
2020.12.01
READ
我是誰,我能夠是誰,我應該是誰 打造持續進化的領導力
面對環境變動以及公司內的改變,領導人的角色不能一成不變。透過反思與傾聽回饋,重新 ... ...
2022.01.25
READ
編輯部報告 向恐怖電影學創新
這幾年,好萊塢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新製片模式出現。不同於大製片廠的大卡司、大資本 ... ...
2024.02.27
READ
個人管理 視訊會議也要有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專家佩頓(Patricia Peyton)主張「身體智能」(physic ... ...
2020.06.30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