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打造零偏見決策
跳出盲點

打造零偏見決策

EMBA雜誌389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19.01.11

 

有信心的人點子應該比較聰明?過去成功過,照做應該錯不了?小心,你已經掉入大腦設下的決策陷阱了。


如果仔細觀察公司的會議或團隊交流,你很可能會發現,大家採用的意見不一定是最好的建議,而是因為提出意見的人具有領袖魅力,權力最大,或甚至是嗓門最響。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很常落入這樣的陷阱,將某些表象的特質與專業劃上等號。
 

神經領導力協會(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顧問史密斯(Khalil Smith)指出,這是因為人們的大腦喜歡抄捷徑。因此,若要清楚理性地做出好的決策,企業主管必須覺察決策中常有的偏見與盲點,並事先防範。
 

人們的腦袋日理萬機,無法事事都有意識地去處理。為了釋放腦力,大腦便建立了許多捷徑來簡化思考,如此一來,許多資訊便可無意識地處理,例如看到球飛來時我們會反射性閃躲。
 

如同知名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兩人所提出,人的腦中有兩個不同的思考系統。系統一是快思,例如直覺反應,系統二則是慢想,如刻意而細心的思考與分析。其中讓你避開球的便是系統一。
 

思考捷徑可為我們節省腦力,並縮減反應時間,但也會造成認知偏差。這些偏差包括,相似性偏見:較偏好與自己有共同點的人;經驗偏見:認為自己的主觀經驗與見解是唯一正確的;便利性偏見:當下直覺覺得對了就去做,不深入探究。
 

這些偏見使我們被某些特質欺瞞。凱洛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一項研究指出,主管通常較看好跟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才。管理學學者波特格(Preston Bottger)則指出,一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影響力,比較受他的發言時間影響,而不是他實際的專業能力。
 

如果大家都知道在場的專家是誰,還會受思考捷徑影響嗎?一項研究指出,即使如此,團隊也只有六二%的時候會聽從專家的話;其餘時候,團隊當中最外向的人還是會被視為權威人物。
 

事實上,會影響我們對發言者能力判定的,還有身高、性別、嗓門、自信程度等眾多因素。這些因素被管理學教授博納(Bryan Bonner)稱為「專業代理者」(proxies of expertise),因為它們與專業性無關,卻被用以判別專業。
 

在面試者中挑選適合團隊的成員;判斷應該進入A市場還是B市場;決定要採用會議中哪一個創新提案,企業主管在面臨種種決策時,設定一些方法避免落入盲點,才能做出對的選擇,推動公司成長。史密斯在策略與企業期刊(Strategy + Business)提出以下五個方法:

 

1.設定一個「如果怎麼樣,那麼就怎麼樣」計畫

 

就如一個意志薄弱的人,可以寫個「拒絕推銷三十六計」,然後勤加演練,你也能事先設計出應對「專業代理者」的計畫。
 

史密斯就舉例,你可以提醒自己:「如果我發現自己在會議中,非常認同某個充滿領袖魅力的人所講的話,那麼我就要在會議後,私下請第三人重複一次那個人所說的話,看我是否還是感到同意。」

 

2.設立緩衝空間
 

在上述的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翁讓自己在脫離「專業取代物」(那位人物的魅力)的情境下,比較客觀地吸收對方所釋放出的資訊。不僅如此,在他首次接受訊息到後續回應之間,也設有一個緩衝空間,讓他得以冷靜下來後再做決定。
 

在會議中也是如此。在眾人討論之後,但決策尚未底定之前,應該有段中場休息時間。如此一來,大家的腦袋便有時間可以降溫,從直覺性的思考系統一,轉換成較深思熟慮的系統二。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389期

 

相關文章 ARTICLES
熱門話題 奧運的領導啟示
運動彰顯了許多有關於人類的事實,尤其是關於競爭的事實,這也是奧運吸引人的原因。在 ... ...
2024.08.29
READ
個人管理 用十二分鐘,輕鬆給回饋
不知道該怎麼給部屬回饋?總是忙到沒時間給回饋?運用「十二分鐘回饋」架構,定期與部 ... ...
2021.12.29
READ
個人管理 學習在工作中畫界線
美國「未來論壇」(Future Forum)定期會對全球工作者進行問卷調查。最近 ... ...
2024.04.30
READ
細節裡藏玄機 成功人士的日常習慣
態度會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想要知道什麼樣的人會成功,有時從他們的待人處世上就可以窺 ... ...
2016.12.12
READ
了解彼此的「理解之梯」 聽與問的藝術
對方原本承諾的事情,卻遲遲沒有下文,肯定是後悔了?協商會議中,彼此堅持己見,眼看 ... ...
2024.06.27
READ
熱門話題 誰是股神的接班人?
今年九十二歲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兩年前欽點了接班人。他 ... ...
2023.05.31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