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改變來自不自我設限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

改變來自不自我設限

EMBA雜誌465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4.29

 

儘管位處偏鄉,面對資源不足、人才荒等挑戰,近年花蓮慈濟醫院員工不僅成長三七%,更可以派駐人力支援花東地區其他院所,形成區域聯防。林欣榮如何啟動正向的循環,帶領團隊大步走出去?


「偏鄉醫院最大的目標就是,要讓醫療平權。」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醫師的這句話,點出了他帶領醫院前進的核心信念。


九年前,他回到花蓮,再次接下院長一職,面對的是醫療資源失衡、人才荒與生存壓力等多重挑戰。但林欣榮不只想讓花蓮慈濟「活下去」,更要「走出去」,串聯花東十七家醫療機構,打造偏鄉醫療生態系,實踐醫療平權的願景。


這位曾經在二○○二年起的五年間,協助花蓮慈濟升格為醫學中心的醫院領導人,這一次回來,他希望更深層地推動一系列的轉變。


在他的帶領下,花蓮慈濟醫院將科技導入醫療,推出護理AI助手、智慧手術機器人、偏鄉無人機送藥等創新做法,也發展黃金人口計畫,回聘高齡醫護人員,把資深專業轉化為靈活彈性的人力資源。


透過這些做法,花蓮慈濟醫院不僅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團隊,更派駐人力支援花東其他醫院,榮獲許多人才發展與醫療品質相關獎項。近年花蓮慈濟醫院員工成長三七%,行政護理有七○%員工來自外縣市。統計指出,流出花蓮的就醫率降低了一二%,從外縣市來花蓮慈濟醫院就醫的,則增加了一三‧五%,其中神經外科約有七五%是從外地來的病患。


「要驅動一個人去做什麼,必須讓他發自內心,而非強迫他。」林欣榮強調。這樣的信念也成為推動組織轉型、激發團隊熱情的核心力量。從醫療品質、人才制度,到科技運用,林欣榮希望以「慈悲經濟學」,重新定義偏鄉醫學中心的角色與未來。


護理AI助手i菩提


偏鄉環境與資源不足是林欣榮上任時面對的最關鍵挑戰。他指出,台灣的健保世界第一,但如同其他國家一樣,因為偏遠、看病不易等因素,比起城市,偏鄉居民平均少了五年壽命。


全台灣連準醫學中心共有二十五個。花蓮加台東佔台灣二四%的土地,東部卻只有一個醫學中心:花蓮慈濟醫院。而醫學中心的成本高,必須投入一定的研究和教學,相對於城市,當地居民的收入也較低,醫院如何繼續生存是一項挑戰。


林欣榮以證嚴上人給花蓮慈濟的目標:品質提升,以及人才培育,這兩方面著手。要提升品質,醫院的每一科都要持續發展,並運用新的醫療科技。因此,他鼓勵各個單位主動發想,怎麼面對病患對病患來說是最好的。例如,在行政流程上怎麼幫助他們就診更順利,在醫療上,怎麼讓他更快痊癒出院。


創新和科技,是他們必須借重的助力。花蓮慈濟醫院和外部團隊合作,推出許多醫療上的創新工具。舉例來說,醫院與廠商攜手開發「i菩提」護理AI助手,應用在護理臨床實務。當護理師跟病患溝通時,麥克風收音後AI自動記錄文字,自動分類屬於病史,或吃藥的狀況等等,大幅減輕護理師文書工作的時間。


此外,為了與當地原住民有更好的溝通,i菩提擁有全台灣第一個太魯閣族語言的衛教語音模型,讓護理師在衛教時,可以將中文轉換成對方的母語,進而讓對方更理解,也感到更加溫暖親切。


智慧藥箱、智慧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甚至運用無人機,當地震或是土石流時,以空投等方式送藥協助病患等等,也都是花蓮慈濟醫院運用的科技。


由於病患地處偏遠,在政府的協助下,花蓮慈濟醫院運用和一般醫院診所不同的「商業模式」。花蓮的秀林鄉土地面積跟彰化縣一樣大,而且位在山裡,上下山各需要四小時,因此以前幾乎沒有醫生,只有一個衛生所。花蓮慈濟醫院便和秀林鄉衛生所合作,提供醫療資源,推出「論人計酬」計畫,今年已邁入第六年。


「論人計酬」指的是,以「人」為支付單位,「人」越健康,醫療院所能得到的保險給付就越多。主要的目的是做到預防醫學,把平均壽命找回來,大家更健康,就能降低醫療費用。除了讓偏鄉居民在生病時有綠色通道,很容易就診以外,也必須有預防保健,有精準的衛教、飲食、運動。這個做法也每年吸引美國、日本等過家相關部門前來觀摩,看在偏鄉的衛生所怎麼跟醫院結合,做到預防醫學。


「要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就是,你的歸人歸戶數據,要做得非常好。」林欣榮指出,有數據就知道哪些人是有風險的族群,可以很精準地去照顧。例如,這家人的某成員曾經得過肺癌,醫院就可以找他的家族成員做早期篩檢。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花蓮慈濟醫院也找出其他新做法,以做到更多事情。例如,偏鄉缺少護理師,醫院訓練沒有醫療背景的人,成為健康守門員,負責一般生命徵象的追蹤、記錄、上傳,像是心跳、血壓,以建立個人長期的健康資料,有助日後追蹤。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5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跨越世上最遠的距離 從設定目標到交出成果
第一季即將過去,為什麼年初訂定的目標,團隊卻遲遲沒有進展?目標不是設定完,就會自 ... ...
2020.02.26
READ
熱門話題 小蝦米「法包」大鯨魚
如果跟大企業有爭執,光想到冗長與昂貴的訴訟,就足以讓他們卻步。不過現在情況改變, ... ...
全拓工業公司董事長吳崇讓 專訪全拓工業董事長吳崇讓:讓每個人都是董事長
二十年來,吳崇讓透過豐田式管理,將一家不起眼的小工廠,成功打入超跑供應鏈。他如何 ... ...
2021.04.28
READ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 企業應如何面對ChatGPT?
ChatGPT能寫文案,有些員工擔心自己會被取代;公司的高階主管也擔憂,未來公司 ... ...
2023.03.30
READ
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 不斷問,下一個是什麼?
從半導體材料與設備等事業出發,崇越不斷跨足光電、汙水處理等新領域,甚至經營起水產 ... ...
2020.03.31
READ
優化,而不是維持 從成功中再創成功
當專案成功,事情進展順利時,正是另一個隱憂的開始。當團隊熬過谷底,學到有益的東西 ... ...
2019.01.24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