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抱歉,因為「公司規定」
每家企業都應該有的「常識部門」

抱歉,因為「公司規定」

EMBA雜誌416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1.03.31

 

顧客只是要問簡單的問題,卻必須經過層層轉接;不合乎邏輯的愚蠢規定,公司團隊卻人人遵守。知名品牌顧問林斯壯指出,這都是因為缺乏同理心造成的。如何扭轉這樣的文化,讓團隊不會在重重規範中迷失了方向?


有著二、三十個按鈕卻找不到開關鍵的遙控器、明明沒客人,卻仍堅持用系統確認空位的餐廳服務生……,你曾碰過哪些離譜又沒道理的產品、服務,或是公司規定?


知名品牌顧問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心中的第一名是,他曾在女性客戶的陪同下上廁所。而且,基於公司的「資訊安全考量」,這名客戶必須站在門口等他,不然會被其他同事舉報。


林斯壯曾獲時代雜誌(Time Magzine)評選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二○二○年入選Thinkers50商業思想家,同時也是「買我!」(Buyology)等多本暢銷書作家。他每年平均造訪八十多個國家,為財星五百大企業提供品牌諮詢服務,協助它們提升顧客體驗。


在為眾多品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林斯壯發現,幾乎所有令人頭痛的挑戰,無論是萎靡的士氣、低於平均值的產能、差勁的顧客服務,還是缺乏創新點子等,背後真正的原因都是,人們在規範中迷失了方向,使本該具備的「常識」消逝無蹤。


為何企業充斥著這麼多不合理的決策,卻沒人反駁,甚至毫無自覺地盲目遵守?林斯壯在他的新作「每家企業都該有的常識部門」(The Ministry of Common Sense)一書中指出,這與現代社會越來越缺乏「同理心」(empathy)有關。若品牌想解決上述任一瓶頸,就必須先重拾同理心,讓團隊做出符合常識的事。


常識與同理心


常識的養成,與同理心息息相關。同理心指的是,對別人的感覺或體驗感同身受。打個比方,當你看見某個人暈船,靠在甲板上吐,若你走過去問他:「你還好嗎?」並遞上一條手帕,這是同情心(sympathy);若你想到對方現在可能有多不舒服,因此也忍不住吐了出來,那就是同理心。同理心比同情心更深層、親密,且不受約束,能讓人們想像,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有什麼感覺。


而我們的常識往往來自家庭與老師。大人們透過經驗、觀察、智慧和直覺培養出判斷力,知道事情發生後會有什麼結果,因此希望孩子別犯一樣的錯。常識包含了對人的關懷、與對方的連結,以及辨別情緒的能力;換句話說,同理心即是常識的基礎。


該怎麼做,才能喚起同理心,重建企業的常識?首先,你必須先了解公司喪失常識的原因:


從內看向外


幾乎所有讓人盛讚的顧客體驗,都具備下列三種元素:一、出現在顧客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刻;二、負責處理事情的員工,能完全同理對方當下的遭遇;三、該員工為了解決問題,做出超越本身被賦予的期待。


擁有高度同理心的員工,能想像今天若是立場反轉,自己會希望如何被對待,因此提供超越期待的服務。這是以顧客為中心的企業該有的態度。然而,一旦品牌的所做所為不是為了顧客,而是為了公司自己,常識便會死亡。


要解決這個問題,公司必須重新學習如何「從外看向內」,而不是「從內看向外」。最理想的做法是,直接詢問顧客,了解他們對公司的產品與服務有什麼想法;或者直接「穿上他們的鞋」,當起顧客親自體驗一下。


為此,林斯壯曾設計過一個小實驗:他約某位信用卡公司的高階主管去吃飯,但在之前,吩咐公司將老闆的信用卡停用。當這位主管發現卡不能刷時,他打到客服中心,經過無數次的轉接和等待音樂,三十分鐘過去了,他氣得火冒三丈,但也終於意識到公司的流程有多不合理,多不友善。


被辦公室政治糾纏


辦公室政治存在於每家公司,這是人類天性使然。但若辦公室政治太過嚴重,員工會花過多精力在部門、階級鬥爭上,完全忽略自己以外的世界,以及那些最重要的人:顧客。


造成辦公室政治的因素很多,太多層級、揣摩上意,以及部門隔閡等,但最根本的問題往往在於資訊不夠透明。這造成組織內部脫節,蠶食員工的關係和生產力。


變成科技的奴隸


科技使我們與同理心漸行漸遠,原本應有的常識也隨之消逝。常識來自學習與長久累積的經驗,但科技正在取代我們的直覺。日復一日,人們養成抄捷徑的習慣,甚至讓他人來影響我們的決策。例如,你讓網路上的餐廳評價來決定今晚要吃什麼,但某個人少給半顆星星的原因可能是,他覺得服務生的態度有點冷漠。


少了科技,企業就束手無策嗎?不盡然。二○一七年,世界最大貨櫃運輸集團馬士基(Maersk)遭到駭客攻擊,所有系統全部停擺,造成全球五分之一的貨櫃動彈不得。」在這樣的危機下,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親自拜訪,告訴客戶接下來該如何應對。員工感受到強烈的使命感,士氣大幅提升,這樣誠摯的行動使公司與無數客戶,建立起強大的連結。

 

會議和簡報太多


光是開會和準備簡報,就可能佔掉一位員工五○%的工作時間,但這兩件事很多時候根本沒有生產力。想讓會議更有效且更符合常識,不妨訂定以下三項原則:


一、杜絕一切會讓人分心的事物:手機、網路、電子郵件。若真的有這麼重要的事情非談不可,你應該直接在會議後當面討論。


二、提早規劃議程。開會前,先釐清想透過討論達到什麼目的。若這是某項議題的首次會議,事先詢問所有與會者的會議目標;接著,將重點摘要加上到時需要決定的關鍵決策,以及討論方向寄給大家,讓所有人更聚焦。


三、限制會議在三十分鐘內開完。平常,林斯壯都會帶著時鐘進會議室,告訴大家若以時薪計算,公司已經為在場的人花了多少錢,讓每個人更有意識地善用每分每秒。


凡事依照公司規定


很多時候,員工之所以會做出違反常識的事,「公司規定」要負很大的責任。舉例來說,某家公司規定員工搭飛機出差時只能坐經濟艙。但員工在訂機票時發現,由於促銷活動,商務艙的價格居然比經濟艙便宜了。他興沖沖地提出申請,沒想到卻被駁回,理由是違反公司規定。


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規定,一旦我們開始停止自問,正在遵守的規範是否符合常識,便會做出有違常識的事情。更可怕的是,這些規範會催生隱形的繁文縟節,影響公司的成長。因此,千萬別隨波逐流,學習對任何規定提出質疑。


法令是最好的擋箭牌


全世界的公司,都將法令遵循(compliance)用來當作缺乏創新、停滯不前的代罪羔羊。理論上,所有組織都必須訂定規範和流程,不幸的是,在眾多企業中,法令遵循有著裁決任何事情的權威,即便某些規範已經變形且違反常識。


例如,有位銀行高階主管發現,辦公桌上出現了一封警告信,指責他不該在離開時,將任何公司或私人的物品放在桌上,即使那只是一幅他孩子的蠟筆畫。但事實上,公司裡根本沒有「不能放私人物品在桌上」的規定,只是大家相信,在銀行產業裡應該不能這樣做,於是就默默遵守。


每當你覺得某件事情很沒常識,不妨把它大聲說出來。坐在你旁邊的人很可能會轉頭馬上附和:我也這麼覺得。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16期

 

相關文章 ARTICLES
生達化學製藥公司總經理范滋庭 讓第一線去做決定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造成供應鏈與物流危機,生達化學製藥卻逆勢成長,集團獲利創新 ... ...
2022.12.28
READ
效率溝通 困難談話如何更成功
加薪、談條件等這樣的困難談話,如果沒有計畫,只會讓一切變得更加困難。想讓困難談話 ... ...
2022.05.30
READ
美吾華公司副董事長李伊俐 熟年品牌勇闖網路新世界
四十三年來,美吾華隨市場改變推出創新產品,更跨入新藥與醫材研發…… ...
2019.10.31
READ
聯捷創新公司 成為你專屬的行車助理
它就像是你的助理,在你開車時幫忙查詢路況、回覆訊息,Omnie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 ...
2020.05.27
READ
創新創業 將兒童麥片穿上大人衣服
「魔法湯匙」將自己定位為,大人版的穀類麥片早餐,既有孩子們吃早餐麥片的樂趣元素, ... ...
2020.05.27
READ
台灣比菲多食品董事長梁家銘 行銷要先開槍,再瞄準
在消費者喜新厭舊,市場不斷推陳出新的冷藏乳品飲料產業,每一年,梁家銘至少打響一 ... ...
2018.05.28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