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困難決策前,先來場自我對話
離開錯誤的「房間」

困難決策前,先來場自我對話

EMBA雜誌454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4.05.30

 

該不該接受新工作的邀請?該不該結束一段關係?面對難以下定決心的關鍵決策,該如何進行一場誠實的自我對話,幫助自己做出無悔決定?


我該轉換跑道嗎?我該結束一段關係嗎?在人生不同階段中,你可能經常會在心中浮現這樣的問句。事實上,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無數的開始與結束。


暢銷書作者弗莉曼(Emily P. Freeman)指出,如果把人生想成一棟房子,而我們所處的每個「當下」都是一個房間,無論是一份工作或一段感情,一個社群或一個生命階段。我們的一生中,會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房間之間穿梭。


結束經常讓人感到恐懼,但許多人都忽略了,結束也代表著新的開始。在時間與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離開錯誤的房間,有助於我們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幫助自己成長。


那麼該如何知道,某個房間已經不適合你,你應該前往下一個房間呢?弗莉曼指出,關鍵在於透過與自己的困難對話,分析當下房間狀態,做出選擇。


她在新作「走過人生的每個房間」(How to Walk into a Room)一書中表示,審視自己當下的狀況,並釐清核心價值觀,才能做出無悔的決定。以下是其中兩個自我對話的方法:


1.指認呼喚
清楚當下的狀態


要決定是否離開一個房間時,我們應先弄清楚房間當下的狀態。此時你可以運用的方法是「指認呼喚」(Point and Call)。


這個詞原意是鐵路人員在進行各個程序時,以眼睛看著物件,手指指著該物件,同時以口頭確認。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如同弗莉曼的母親以前每次出門前,為了確認瓦斯爐跟其他家電開關已關上,都會指著開關對自己說:「關了,關了,關了。」


透過指認呼喚可以讓自己集中精神,以避免疏失。對人生的房間進行指認呼喚,能幫助你逐一審視該房內的東西,讓原本沒意識到的事情浮出水面,藉此釐清現況,有利於決定去留。


你可以先自問以下三個問題,找出要從哪個房間著手:


■我的人生現在有哪些主要房間?

 

這裡的房間可以是實體的,譬如職場或住家,但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一段感情或一份工作,或甚至是宗教信仰與政治取向。


■你在這些房間的體驗大致如何?

 

對你的房間進行評估。想想,在這房間當中,有哪幾間是你最為熟悉的,即使閉著眼睛也能自由走動的,又有哪些是剛開闢的新房間,你還很陌生?你又最受哪幾個房間吸引?待在哪幾個房間讓你感到最接近真我?


■是不是有哪個房間你正在考慮改變,但卻不確定要做出什麼改變?

 

透過上一個問題,你會注意到某個房間有些不太對勁,例如存在著什麼讓你不舒服,感到猶疑不安的地方。它,就是你要針對的房間。


挑出值得你思考的房間後,接下來就是進一步透過下列十個棘手的問題,來探索該房間,回答這些問題應該盡量誠實:


1.是我選擇了這個房間,還是這個房間選擇了我?

 

回想當時是什麼因素促成了該選擇,那些因素是否還存在,還是如今事態有變。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是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嗎?


2.在這個房間內,有什麼人、事、物,是我正在迴避的嗎?

 

比如有什麼你不敢坦然面對,或甚至要為之找藉口的地方,或者是存在著什麼迫使你不得不讓步的事情。這樣情況又多常發生呢?


3.這個房間有什麼美好的地方?

 

想想它有什麼優點是讓你喜歡的,或是離開會捨不得的,畢竟即使是讓你心生去意的房間,也不盡然只有缺點,否則你早就離開了。例如,公司的壓力讓人受不了,但同事間氣氛很好。 


4.房間哪裡有「警示旗」?

 

這指的是,讓你覺得「這裡有點不對勁,值得注意一下」的問題位置,比如讓你感到害怕、遲疑,或擔憂之類。


不過不要看到警示旗就立刻奪門而出,因為它不一定是代表危險的紅旗。弗莉曼的建議是,先假設每個警示旗都是黃旗,也就是代表該問題值得你用心探究,之後再判斷它是否會變成紅旗,再做出決定。


5.這房間少了誰或什麼東西嗎?

 

在一對一的房間,是否對方因為兩人之間的關係而決定離去。而其離去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54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用科學方法推自己一把 想達成目標,先擊破三大阻礙
總是立下許多目標,卻無法持之以恆?改變的過程不是在真空環境裡,也不是光靠意志力就 ... ...
2021.06.30
READ
個人管理 別說太多「對不起」
長期以來,你都是扮演道歉者的角色嗎?溝通顧問克拉默(Andrea S. Kram ... ...
2020.12.01
READ
個人管理 說真的,來點幽默!
沒有故事的包裝,資訊往往只是聽過就忘的東西。七年前,史丹福大學行銷教授艾克(Je ... ...
2021.03.31
READ
工作流程整合 想得更小,做得更多
「『做更多』並不是提高生產力的方法,而是讓自己感到筋疲力竭的捷徑。」查皮爾公司( ... ...
2020.10.30
READ
編輯部報告 你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嗎?
不論公司希望更創新或更團隊合作,達到這些目標的共同關鍵都是:心理安全感。哈佛商學 ... ...
2022.12.28
READ
編輯部報告 一點樂趣,更多真實
面對潛在顧客時,你是不是常聽到有人回應:「我爸媽很喜歡你(你們車款、你們服飾)? ... ...
2024.09.30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