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別讓顧客覺得「你變了」
品牌擴張的兩難

別讓顧客覺得「你變了」

EMBA雜誌468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7.31

 

受保守人士歡迎的百威啤酒,希望吸引同志族群;提供放鬆第三空間的星巴克,開始追逐快速服務。當公司想獲得更多顧客群時,不同的顧客需求可能互相衝突。在品牌成長的路上,該如何避免落入兩邊都不討好的困境?


把原本的顧客搞丟了,是企業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噩夢。當企業急於擴張版圖、拓展新客層時,越想滿足新顧客,越有可能讓原本支持的主力顧客覺得「你變了」,最後兩邊都不討好。


美國服裝品牌蘭茲安(Lands’ End)就是一個例子。長期以來,公司主打舒適、實用、價格合理的服飾,成功吸引一群講究性價比的中產階級中年顧客。然而,新任執行長馬基奧妮(Federica Marchionni)上任後,公司急於拉攏年輕消費者,轉而推出設計大膽、價格偏高,但實用性不足的新產品。結果不但未能開發出新市場,反而讓原本忠誠的顧客紛紛離去。


這個案例指出了品牌成長的一個核心挑戰:當顧客區隔之間的需求存在落差,貿然調整策略,可能引發「顧此失彼」的風險。那麼,企業該如何同時掌握多個區隔,避免失衡?


華頓商學院講師威爾森(Annie Wilson)與埃默里大學副教授哈彌爾頓(Ryan Hamilton)指出,當品牌希望同時服務多個顧客區隔時,光是調整產品或溝通方式還不夠,更重要的是理解這些顧客區隔之間,彼此有多大程度會互相影響?他們之間,是各有各的追求,還是能共同創造價值?


兩人在新書「成長的兩難」(The Growth Dilemma)中,提出了「顧客區隔相容性矩陣」(Segment Compatibility Matrix),協助企業辨識不同顧客區隔之間的互動關係,更進一步評估各區隔間的策略衝突與協調空間。


這個矩陣的橫軸代表「價值來源」,也就是不同顧客區隔從品牌的產品與服務中,獲得的價值是否一致?如果各自追求不同利益,例如一群顧客重視價格,另一群重視設計,那麼這些價值就是分歧的;反之,如果品牌提供的價值,是不同區隔共同參與才能實現,則這些價值就是協同的。


縱軸則是「彼此影響力」,也就是某一顧客區隔,對其他區隔的存在是否在意?如果大家各用各的、毫無交集,那屬於不在意;但若有一區隔的存在,會影響另一區隔的品牌觀感或使用體驗,那就屬於受影響。


透過這兩個維度組合而成的矩陣,顯示出不同顧客區隔之間是共存、衝突,還是互補的關係。顧客區隔之間的互動可分為四種類型:


1. 分離社群
獨立且能共存的不同顧客區隔


這指的是,不同顧客區隔雖然使用同一品牌,但動機與所追求的價值截然不同,卻能和平共存、互不干擾。


以美國經典品牌史丹利(Stanley)保溫杯為例,有一群使用者是重視其堅固與保溫效果的藍領工人與戶外愛好者,另一群則是因其外型設計而買單的年輕媽媽。雙方雖對產品的期待不同,卻並不衝突,也不影響彼此的使用經驗。


這類型的分離社群的優點在於,品牌不需要選邊站。史丹利可同時針對不同族群制定專屬策略。舉例來說,為吸引重視美觀的女性消費者,公司推出多款花色亮眼的設計。


然而,分離社群也意味著成本較高。品牌得為每個區隔設計不同的行銷訊息、產品特色與服務體驗,缺乏綜效。此外,這些區隔之間幾乎沒有交集,因此在某一區隔成功打造的品牌價值,也無法自然外溢至其他區隔。


儘管如此,分離社群仍有其成長潛力。新客群不一定只能從非使用者中開發,有時候早已存在某個被忽略的潛在區隔。例如,戶外休閒品牌添柏嵐(Timberland)原本是針對藍領階級販售工作鞋,但這些鞋子也逐漸因時尚受嘻哈藝人歡迎。


於是添柏嵐決定另闢一個以時尚為目的的顧客區隔,與原本以功能性為目的的族群區分。而且功能性取向的區隔,跟時尚取向的區隔,兩者不但官方社交媒體帳號不同,產品也有所差異,連廣告都是各自的,以求其內容能對所針對的顧客區隔,真正產生共鳴。


想一想 | 針對需求不同但不互相衝突的顧客群,我們該如何分別行銷與溝通?

2. 連結社群
不同顧客區隔互相依賴


這類顧客區隔之間不僅彼此相關,而且能產生網絡效益,當使用者越多,品牌產品或服務的整體價值就越高。


這種現象在社群平台、共享經濟與多邊市場中尤其明顯。像是 Airbnb、優步(Uber)等平台型品牌,價值的核心並不在於產品本身,而是其網絡的廣度與活躍度。顧客區隔彼此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以優步為例,其基本顧客區隔是「司機」與「乘客」。這兩者之間的連動性極高:如果平台上缺乏足夠司機,乘客將無法及時叫車;反之,乘客太少,司機也會因空等過久而流失。一旦任一方人數過低,就會引發骨牌效應。


因此,品牌初期往往必須「燒錢搶速度」,以壓低使用門檻迅速擴大基礎網絡。優步曾提供乘客首乘免費、車費補助等優惠;而在司機端,則透過獎金、保底收入等誘因,吸引駕駛加入。


「連結社群」的最大優勢,在於一旦成功建立「正向循環」,品牌就能進入自我成長模式。以社群平台為例,原有用戶創造的內容不但提供價值,也吸引新用戶加入,新用戶又進一步創造更多內容,讓平台價值不斷累積。


但這樣的模型也有其風險,尤其是資源配置的拿捏。若投資過於保守,網絡成長不夠快,競爭對手可能搶先取得規模優勢;反之,如果過度激進投入補貼,卻無法及時建立網絡規模,則容易因資金壓力而提前出局。


想一想 | 我們的顧客有哪些可以互相連結?我們如何為他們創造網絡效益?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8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變革轉型 百思買從網購中殺出一條路
歷經幾年苦撐,百思買的狀況,好不容易才起死回生,原因在於這幾年百思買進行了以下三 ... ...
2019.05.01
READ
讓會議變有效 提升決策品質,從好好開會開始
千萬別讓一種人來開會,那就是「觀光客」。他們就是那些只想來會議室裡坐坐,卻不想扮 ... ...
2019.10.01
READ
團隊領導 檢測一流團隊的五個問題
表現卓越的團隊,重點不在組成團隊的是誰,而在團隊的共事方法。谷歌整理出以下五個問 ... ...
編輯部報告 想解決問題,還是改變世界?
「什麼樣的人,你聽五分鐘就決定不要投資他?」專訪是從這個問題開始的。 ...
2019.06.01
READ
尚謀品牌行銷顧問公司執行長鍾開榮 推出新產品前,應該思考哪些事?
Q.我們公司最近計畫推出新產品,但每個人對新產品都有不一樣的想法,有人說要創新, ... ...
2022.01.25
READ
行銷策略 公司爆紅,然後呢?
當公司在網路上一夜成名,要如何善用機會,維持住高人氣? ...
2022.08.31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