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實驗找回人生的主控權

當我們過度執著尋找單一的人生目的時,反而會錯過那些最能促進成長的「支線任務」。如何透過觀察,寫下對自己的假說,用一個個與自己約定的實驗,探索更多可能?
你是不是也曾這樣計畫過自己的人生?二十五歲前完成學業,三十歲升上管理職,四十歲前組成家庭……我們習慣畫出一條條直線,預設目標,安排時程,一步步朝理想人生邁進。
但現實往往不是這麼回事。疫情突然打亂升遷時程,一場組織重整讓十年規劃瞬間歸零。我們以為努力就能抵達B點,卻在中途不斷被迫改道。
資深顧問勒康芙(Anne-Laure Le Cunff)在新書「小實驗」(Tiny Experiments)中指出,現代人對目標的焦慮,往往來自對線性思維的執著。她提出一種更適合不確定時代的方法:以實驗取代計畫,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探索未來的導航系統。
勒康芙指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讓人們即使經歷失敗的挫折,也能不斷挑戰。好奇心也使我們有創意,能看見新的機會。
但好奇心卻往往被傳統的目標設定所壓抑,我們執著於特定目標,而且成果導向(outcome-based),認為成功是由最終成果定義。我們因此害怕失敗而遲疑,所以不再探索未知,只選擇安全的路途。
相反地,如果我們具備「實驗性思維」(experimental mindset),以實驗的方式探索未來,那麼未來就有無限可能性。對習慣線性思維的人來說,不確定會使他們焦慮;但若具備的是實驗性思維,不確定性反而會激起好奇心,將不確定性視為一個探索的機會。因為你知道自己可以透過一個個小測試,來確認自己的抉擇,並從中學習、調整路線。
不同於成果導向,實驗性思維是產出導向(output-based),也就是重視過程勝於成果,而且並不預設結果。比如對於一個想成為部落客的人,線性目標會要求自己「接下來半年內新增一萬名訂閱者」。實驗性思維則會是「接下來半年內,每週張貼一篇文章」,然後藉此測試讀者反應,從而判斷是否該做出調整(比如換風格或主題),或是放棄成為部落客。
單一目的與錯誤腳本
那麼要如何培養實驗性思維?勒康芙表示,我們需要先擺脫單一目的(purpose)與錯誤人生腳本的束縛,然後學習透過小實驗來為你的人生投石問路。
「當我們過度執著於尋找單一的人生目的時,反而會錯過那些最能促進成長的『支線任務』。」她說,人生不必按劇本演出,最精彩的故事,往往來自那些不按牌理出牌的轉折,以及途中遇見的各種人與可能。
但這也點出實驗性思維的一大障礙:自己內心的「認知腳本」(cognitive script)。這些腳本是我們對人生應該如何發展的預設,一旦過於堅持,就容易忽略那些意外,卻充滿潛力的轉機。
勒康芙指出,當人們在思考未來方向時,往往不自覺套用某種人生腳本。這些腳本表面上看來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限制了我們探索的能力。以下是三種最常見的思維框架:
1. 續集腳本:
也就是延續過去路徑的習慣性選擇。如果過去是這樣走的,那未來也應該照樣走。例如,一個人念了師範大學,便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當老師。這樣的腳本容易讓人陷入舒適圈,對未來缺乏新的想像。
2. 大眾取向腳本:
也就是選擇社會期待的成功模式。這種腳本傾向追求社會地位、財務安全等主流價值,而非傾聽自身好奇與興趣。例如,選擇一份看起來穩定、待遇不錯的工作,只因它被視為正確的選擇,卻忽略了內心真正渴望探索的方向。
3. 傳奇腳本:
也就是全力追隨夢想與熱情。如果過於執著於單一願景,反而可能錯過其他同樣有意義的選項。此外,過於宏大的夢想目標,有時也會驅使人投入過高風險的行動,反而忽略了可以透過更小規模、漸進式實驗獲得的真實收穫。
對自己做田野調查
想要打破這些預設的認知腳本,開啟更具彈性的探索方式,勒康芙提出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試著抽出一天,當自己人生的人類學家,進行田野調查。
做法是,在手機裡建立一則新筆記,在一天中,隨時記錄自己腦中浮現的念頭與觀察。無需長篇大論,幾句話即可,但建議標註下時間點。若文字不足以表達,也可以拍照、畫圖記錄。這樣的練習有助於我們從旁觀者角度重新看待自己,辨識日常中的慣性與興趣線索,也為未來的微型實驗鋪路。
筆記內容沒有標準格式,什麼都可以記,以下是幾個實用的分類方式,協助我們更有系統地觀察自己:
1. 洞察。
記下任何突然浮現的想法、靈感、讓你產生好奇的問題,或觀察到的現象。
2. 能量。
追蹤一整天下來的精力變化,記錄哪些活動讓你充滿動力、哪些事則消耗你的精力。
3. 情緒。
描述你在特定事件前後的情緒狀態,例如會議前的焦慮、報告後的成就感等。
4. 人際接觸。
記錄你與他人互動時的感受,包含交流內容與你的情緒反應。
當一天結束後,你可以回顧這些記錄,開始進行初步分析。隨著資料量累積,你會逐漸看出一些重複出現的主題、模式或傾向,這些可能是值得你深入探討的方向。例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進行某些活動時,特別容易感到疲憊,或參與某類型的任務時總是特別有活力;又或是,某些互動讓你感到沮喪,而有些則激發你的創意與動力。
接著,你可以從這些觀察出發,提出一個研究問題,並針對該問題設定一個假說。舉例來說,若你注意到自己總是抗拒上台簡報,不妨進一步問自己:「我要如何提升自信?」進而設立一個可驗證的假說,例如:「參加即興表演課程,有助於提升我的簡報信心。」
勒康芙指出,這些假說本質上並非線性目標,因此也不是以明確成果為導向。以簡報為例,這類探索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成功的演講者,而是透過小規模的實驗,觀察自己對這些活動的反應與成長潛力。
你只是設計了一個假說,然後透過實驗去驗證該假說,從而探索自己的未來可能性。因此重點不在於成果,而在於探索的過程。而這整個歷程的起點,就是一個單純的好奇心。
約定:探索人生的小實驗
接下來,就可以正式進入實驗的階段了。我們所要設計的實驗必須跳脫線性思維,方法就是將上述假說轉化成一個「約定」(PACT):一個你會在某期間內履行的具體承諾。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