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生命中最珍貴的養分:懊悔
向後看,再向前走

生命中最珍貴的養分:懊悔

EMBA雜誌428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2.03.31

 

懊悔不是應該避免的負面情緒,它是人類獨有的珍貴感受。好好運用三個步驟,將自己從懊悔中釋放,你從中獲得的學習,將為你指引更美好的未來


「如果我當時有做一些事情,那就好了」、「如果那時沒有做這個決定,現在我就不會這麼辛苦了」……,你心中是否常浮現這樣的感嘆?


每個人都期望自己能有一個了無遺憾、沒有懊悔的人生。然而暢銷書作者品克(Daniel H. Pink)指出,這是因為,人們對「懊悔」這個情緒,有深刻的誤解。


「懊悔不是危險的,也並非不正常的,更不是與快樂分歧的一條路。它是健康而普遍的現象,是身為人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克這麼說道。


他指出,懊悔是珍貴的,因為它能為我們擦亮雙眼,指引前路。運用得當,它不只不會成為拖累,甚至能成為向上的力量。


品克畢業於耶魯大學法律研究所,曾任前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的首席文稿作者。他是趨勢評論家和知名演說家,他的著作「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什麼時候是好時候」(When)等書,都長期名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榜。


品克在最近出版的「懊悔的力量」(The Power of Regret)一書中指出,懊悔不是自尋煩惱,也不是浪費時間,向後看,其實能幫助我們向前走。懊悔能帶來益處,重點在於,如何將悔恨轉換成未來的力量。


啊!當時怎樣就好了


許多人常因為懊悔的情緒感到相當痛苦,但品克提醒,懊悔其實是一種人類才有的特殊情感,而且它有存在的意義。


人類之所以會有悔意,是因為我們具備了在腦內造訪過去與未來,以及虛構事實的兩項超能力。另一方面,我們還能比較真正的現況,與腦中設想的可能情況,並且分辨導致現況的責任歸屬。


於是我們可以搭上腦中的時光機,回到過去,然後設想當初自己若做了別的選擇,未來將會如何的不同;接著我們拿這虛構的美好未來,對比自己黯淡的現狀,又發現當下的處境是自己咎由自取,而非外因而導致,懊悔的情緒就油然而生了。


你或許會納悶,悔恨的情緒既然令人痛苦,它又有什麼有存在的必要呢?其實它有助於人類求生,因為懊悔雖然當下讓我們不愉快,但長遠來說卻是有益的。它有以下三大好處: 


1.能提升決策能力。

 

它帶來的苦痛,會讓我們在未來更謹慎,不急著下結論,而是會先多蒐集資訊,考慮不同的可能性。


社會心理學家施瓦茲(Barry Schwartz)指出,悔痛會讓我們把重點放在決策時所犯下的錯誤,因此在未來同樣的情境再次出現時,我們就不容易重蹈覆轍。


2.能改善任務績效。

 

過去的遺憾,會讓我們在未來面對逆境時更不輕言放棄,因為有機會表現得更好。


以心理學家馬克曼(Keith Markman)與兩名同事所進行的實驗為例,他們先讓受試者玩字謎遊戲,在結束後再告知對方,你們只有答對一半。


然後,他們引導其中一組受試者設想,自己剛剛如果有做了什麼事,其實會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成績。透過這種方式,使得這些人對於自己剛才的表現產生了懊悔的情緒。


結果在第二輪的遊戲當中,這個組別跟其他受試者相比,便能夠堅持得更久,並解開了更多的字謎。


3.能使人生更有意義。

 

悔恨會促使我們,追求一個更有意義的人生。


舉例來說,有一個人年幼時未能珍惜與祖父母相處的時光,直到兩人仙逝才感到懊悔。這個遺憾使得她改變了與父母相處的方式。他認為,自己必須尋求更多的意義,尋求更多的聯結,而不要在父母離開時,再次經歷祖父母離開時那種「我錯過了什麼?」的遺憾。


二○二○年,品克與專家團隊一同發起了「美國懊悔專案」(American Regret Project),以及「世界懊悔調查」(World Regret Survey)這兩項計畫。


前者調查對象近四千五百人,是美國有史以來就國人對於懊悔的態度,所進行樣本數最大的量化研究;後者也蒐集了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超過一萬人的人生遺憾故事。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懊悔,都可以分成四大核心類型:


■根基型懊悔。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說這類型的悔痛。


很多人常因為過去缺乏遠見,沒把諸如教育、健康、財務等人生根基打好,比如說不知道要謹慎理財、沒能照顧好身體等,導致現在的自己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而感到懊悔。


■勇氣型懊悔。

 

會有這類遺憾,是因為過去的自己因怯懦而錯過某個寶貴機會,比如沒敢出國留學、自行創業等,而未能實現自己的成長潛能,成為自己所期許的自己。


■道德型懊悔。

 

當我們做出違背良心的事,雖然會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但其實內心相信這不過是個藉口,因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


■關係型懊悔。

 

破碎的人際關係,比如原本親密無間的摯友,如今卻漸行漸遠,無論是有意或無意造成的,總會對人生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從這些懊悔的類型,可以發現當事人最為渴望的是什麼。如果是根基型的,那他必然追求穩定,希望自己身心健康、物質充裕;若是勇氣型的,則是想要大膽地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並從中獲得成長。


而道德型懊悔反映的是,希望自己不管是在本身或他人眼中,都是個行事端正的良善之人;至於有關係型懊悔的人則往往渴望與他人築起愛的橋樑,無論那份愛是親情、友情,或其他。


先慈悲,再從中學習


在感到懊悔時,你是如何回應的,決定了它會成為你的阻力或助力。若你選擇漠視它,那是逃避現實;若你選擇沉浸於其中,卻又會掉進絕望的漩渦而無法自救。


你該做的是,讓悔意所帶來的不舒適感促使你思考,並催化相應的行動。如此一來,這股負面情緒反而能成為讓人改進的正面力量,改善決策力與績效,使人生更有意義。


如何用正確的態度看待憾事(以及自己),最後再從中汲取教訓,未來做出更聰明的抉擇?品克提出以下三步驟流程:


1.自我揭露
承認自己的過錯


自我揭露指的是停止否認遺憾的存在,開始對他人或自己傾訴。這麼一來,既能讓自己在精神上輕鬆些,也能釐清自己的思緒。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柳博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的研究便指出,每天花十五分鐘,將包括遺憾在內的各種負面經歷寫下,或用口述方式讓錄音機錄下,就能改善身心健康,並提升人生滿意度。因為書寫或陳述的過程,迫使我們將腦內混亂的情緒毛球,梳理成有條有理的語言。


有人會擔心向他人表達懊悔的負面經歷,會使對方對自己的觀感變差。事實上,讓他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反而會讓彼此之間關係更緊密。


因此,不妨選擇恰當的對象,向他傾吐自己的憾事。要注意的是,別忘了設個時限,比如半個小時,這樣可以避免同一件事反覆說來說去,讓自己陷入情緒低潮中。


但若你還是有所顧慮,讓自己成為唯一的聽眾也可以。你可以連續三天,每天都用十五分鐘的時間,把你的憾事寫下,或是用口說方式對錄音機傾訴。


2.自我慈悲
開始對自己寬容


 在上一個步驟中,你把自己的脆弱坦露了出來。此時,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過錯,跟犯錯的自己,就極為重要了。
你不該自我批評,因為過於苛刻的態度反而可能激發無助感。但是同樣的,也不該為了維護自尊而盲目地自我肯定,這也無益於自我改進。


品克建議採取的做法是自我慈悲,也就是你如何寬容對待他人的過錯,也應同等地對待自己。這不是要抹去你的過錯,而是要你理解,人無完人,犯錯是人類共同的體驗。透過將負面經歷常態化,我們便能抱持平常心面對自己的過錯,從中學習與改進。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28期

 

相關文章 ARTICLES
用「問題」回答問題 學會這個說話技巧,讓你有禮貌的避開不想回答的問題
如果你看過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接受訪問,你很容易會注意到, ... ...
2021.09.30
READ
個人管理 十個主管要留意的社交媒體原則
發文、按讚、留言,社交媒體已經滲透現代人的生活,幾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社群帳號。對於 ... ...
新書活動報導 選擇你的人生,放手去活
讓每時每刻所做的選擇,所冒的險,以及付出的努力,都與我們人生的總體使命感一致(不 ... ...
2022.10.31
READ
拓展人際關係 社交達人的四個做法
如何在社交場合拓展人際關係?聚會裡擅常社交的人,通常具備以下四種特徵... ...
2018.11.05
READ
編輯部報告 你最好值得!
在行銷領域,「紫牛」(Purple Cow)可說是最知名的暢銷書之一,有一段時間 ... ...
2021.03.31
READ
編輯部報告 善用懊悔的力量
幾年前,我看到一篇媒體報導,那是家登精密董事長邱銘乾的訪問。他說,他的事業能夠有 ... ...
2022.03.31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