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一切回到「為什麼」
編輯部報告

一切回到「為什麼」

EMBA雜誌419期 / 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
2021.06.30

 

 

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文

 

五月中,疫情突然升溫,很多公司一頭栽進傳說中的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模式。過去幾百年來工作的定義,也就在一夕之間打破了。


除了視訊會議中小孩貓狗闖入的情節之外,不論是主管或員工,不管在線上或線下,還有無數的課題需要調適。


例如生產力管理(我怎麼知道員工是不是在偷懶?);資訊安全(這些資訊會不會流出去?);企業文化(這麼久不見,我怎麼讓大家保持創新,又樂意團隊合作?) 


五月下旬剛出版「遠距領導」一書作者席特林(James M. Citrin),是北美大型高階主管招募與顧問公司的領導人。書中,他和同事研究了六百個虛擬團隊,歸納出結論。


席特林在接受EMBA雜誌專訪時強調,這個時候,公司除了建立清楚的工作流程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目的感:員工為什麼要在這裡工作?公司的使命和主張是什麼?


因為當員工遠距工作時,基本上是自主的,你必須從內心激發他的意義和動力,讓他知道在這裡扮演的角色和價值。如果你緊迫盯人捆綁得太緊,他反而只做最少的工作,能夠交差就好(二八頁)。


這也是本期焦點企劃文章大聲宣告的,很多公司這時可能把全副心力放在業績上,但是他們忘記了,員工的生活同樣面臨極大的衝擊。員工會思索,他們真正的追尋是什麼?人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歐美很多工作者在歷經一年多在家上班後,選擇不回到原來的崗位上)。


公司必須設法在員工的目標,和公司的目標之間找到交集,才能夠凝聚團隊向心力,和員工攜手度過危機。你的員工是自由的靈魂嗎?是追求成就者?還是從關愛中獲得意義的人?這段時間的理解和努力,會讓你的團隊跨越渾沌,有更堅實的關係(六四頁)。


想要激發自己和別人改變,是個極為困難的工作,因為它靠的不只是意志力。妥善運用科學方法,會讓改變更容易。例如,一項實驗發現,請醫師簽署一份承諾書,承諾只在必要時才開抗生素,並將這張承諾公開在候診室。之後,他開立抗生素的比例,就比一般醫生少了三分之一。


這個做法是運用了心理學認知失調的理論。如果人們承諾了卻言行不符,心中會感到不舒服。人們會為了使自己言行一致,而積極改變(一○八頁)。


那麼,什麼時候是改變最好的時候呢?研究顯示,最好的時機是生活開啟新章節,或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環顧一下四周,那不正是全球巨變的現在嗎?

 

相關文章 ARTICLES
幫助自己工作和生活都更有效率 因疫情在家工作的注意事項
對公司、主管、員工來說,在家工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
2020.04.29
READ
睿華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廖孟彥 如何與合作廠商談判?
對方不斷要求我們降價,雙方討論很久還是沒共識。該如何與合作廠商協商,才能為公司創 ... ...
2019.10.01
READ
個人管理 培養你的信心復原力
許多人都認為,領導人的一項使命是,時時刻刻自信地站穩腳步,讓其他人追隨。因此,領 ... ...
2019.10.01
READ
克服障礙 內向者如何追求成功
身為一個內向的人,你是否覺得自己的某些特質,使你在職場上有那麼點吃虧?例如,不愛 ... ...
創新創業 籃球巨星的創業路
入選美國職籃名人堂的球星俠客歐尼爾(Shaquille O’Neal),從體壇轉 ... ...
2023.04.27
READ
創新思維 哪一種失敗能幫助你成長?
許多公司努力避免失敗,但科學研究證明,有一種失敗其實是進步的催化劑,它是通往成功 ... ...
2024.12.30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