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提升決策品質,從好好開會開始
讓會議變有效

提升決策品質,從好好開會開始

EMBA雜誌398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19.10.01

 

千萬別讓一種人來開會,那就是「觀光客」。他們就是那些只想來會議室裡坐坐,卻不想扮演角色,承擔責任的人。除此之外,要開好會議,還應該注意什麼?

 

大大小小會議一個接著一個,常常要忙到下午六點才能坐下來思考自己工作的事情。這是否也是你的心聲?會議的目的是幫助公司決策,但在許多公司,開會不僅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成為干擾工作的因素。


麥肯錫公司最近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六一%的主管認為,公司的會議討論品質不佳、缺乏效率,讓人頭痛;只有三七%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組織決策明快,能及時解決問題。


「會議成效來自於想清楚開會的目的,以及妥善規劃。」麥肯錫顧問史密特(Aaron De Smet)這麼說道。想改變會議拖累工作的困擾,史密特與其他兩位麥肯錫顧問,在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上建議,主管在開會前應先做功課,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Q1:這個會議真的有必要召開?


「刪去法」絕對是提升生產力最有效的一招。建議先從例行性會議開始思考,試想,這些經常性的會議是不是絕對必要?省下這些開會的時間,是不是反而讓決策更有效率?


某家公司定期召開成長小組會議和執行小組會議,兩組會議不少成員重疊,會議主題往往極其類似,但只在執行小組會議當中才會決議。因為成長小組會議是鼓勵主管發想與討論新事業相關問題,再交由執行小組會議決定後續執行方向。但這樣的做法造成成長小組會議的性質形同空談,越來越難以觸及主題。


之後,公司注意到會議主題不明的問題想加以改善,但又碰上會議的決策權責不明,開會總是議而不決的問題,久而久之,只討論卻不決定,成為公司組織文化,會議的效率越形惡化。


史密特指出,主管應站在公司角度思考,人力資源能否好好運用,與資金需妥善配置一樣重要。如果例行會議確有必要,不妨與其他主管討論,開會的週期是否合適?原本每週一次是否能改成兩週一次即可?為改善議而不決的情況,是不是每次會議都授權由某位與會成員,擔任最後拍板定案人?但指定授權並不表示不需要徵詢其他人意見,只是為便於達成決議,不需要全體與會者都同意才能定案。


Q2:會議的目的到底為何?


會議當然都有主旨,但人們其實很少深入思考,開會的目的到底是為分享資訊、討論,還是要決定什麼事情?定位不明,造成大家花很多時間開會,卻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398期

 

 

相關文章 ARTICLES
同理型主管的秘密 九成領導力,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部屬的積極性無法提高,只能設法不讓它降低?教導部屬合理的拒絕做不到的工作,也是主 ... ...
2024.06.27
READ
七頂創意公司藝術總監暨策展人洪琬喻 參加展覽,如何吸引顧客目光?
我是一家傳統糕餅店的第二代接班人,公司最近報名參加一場聯合舉辦的食品展。參展的攤 ... ...
2022.11.30
READ
海陸家赫公司總經理曾煥龍 用數位轉型,轉出二代新使命
在公司裡,他大力推動數位轉型,追求成長,在他的心中,他也展開一場自我轉變的成長之 ... ...
2020.07.30
READ
星芽社會企業 找到做好事的「價值」
如果讓做好事的人,得到應有的回饋,善的循環就會產生。這個想法讓星芽社會企業,打造 ... ...
2025.04.29
READ
編輯部報告 不只是讀者,是行動者
學習不只是閱讀,還需要練習和行動,才能真正對自己或團隊產生幫助。 ...
2019.11.28
READ
欣葉國際餐飲執行董事李鴻鈞 沒有被考驗過的,都不叫韌性
當疫情使顧客與觀光客驟減,公司營收只剩兩成;當缺工席捲服務業、公司品牌又逐漸離年 ... ...
2024.09.30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