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團隊一起變聰明
一群明星成員,無法成為一個成功團隊;一群關係親密的成員,也無法保證團隊有高效率。成功團隊的關鍵在於,是否能發揮「團隊智慧」。如何善用三個關鍵面向,打造一個能夠一起變聰明的團隊?
一家科技公司重金聘請頂尖人才,有曾在矽谷工作過的工程師、曾待過寶僑的行銷高手,還有連續創業成功的產品經理。大家都認為這樣的夢幻隊伍肯定所向披靡,沒想到幾個月後,公司專案進度嚴重落後,內部摩擦不斷,最後連資金都燒光。
許多人認為,只要把最聰明、最有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一定就能形成一支強大的團隊,成果也會水到渠成。事實卻並非如此。
組織行為學家史瓦普(Roderick Swaab)針對需高度協作、彼此密切依賴的「高任務相依性」(task interdependence)團隊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當一個團隊中,高能力成員的比例達五○%到六○%時,整體表現反而會開始下滑,出現「人才過剩效應」(too-much-talent effect)。
這是因為,這些高能力成員,習慣追求個人表現的最大化,即使這樣的行為可能會破壞團隊合作與整體效能。換句話說,優秀的人才太多,無法保證成就卓越團隊,反而可能拖累表現。
真正高效能的團隊,靠的不是把頂尖個人能力相加,而是團隊能否發揮「團隊智慧」(team intelligence),也就是在思考、決策、解決問題,以及完成任務時,整個團體所展現出的集體智慧。團隊智慧與成員的個別智商高低無關,也與他們彼此的親密程度,或企圖心高低沒有一定關係。
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組織行為學教授伍莉(Anita Williams Woolley),所做的一項實驗也驗證了這點。她將受試者分組,讓他們完成各式任務,從拼圖到策略擬定皆有,並觀察其問題解決的效率與成效。結果一組團隊的智慧表現,與其成員的平均智商,甚至最聰明成員的智商,都毫無顯著關聯。就連彼此相處得再好,或幹勁十足,也不能保證團隊表現亮眼。
根據伍莉的研究,高團隊智慧的決定性因素來自以下三個關鍵構面:邏輯思考能力、注意力、資源。
如何運用這三個構面,打造一個一起「變聰明」的系統?行為科學家暨暢銷書作者列維(Jon Levy),在最近出版的「解鎖團隊智慧」(Team Intelligence)一書中,分析這三大關鍵構面的原則與應用方式。
1. 邏輯思考能力
基於現有資源,找出最佳路線
一個智慧的團隊必須要能基於現有資源,規劃達到目標的最佳路線,也就是團隊具備強大的邏輯思考能力。只是此時成員常面對的一大阻礙是,組織、團隊、成員個人的目標缺乏一致性(alignment)。
主要的原因是,員工對整體的大方向不知情或不在意。職涯資源整合平台(CareerShift)的調查指出,有高達六一%的員工不知道公司的企業使命。不過在知道的人當中,也有近六成表示對該使命無感,並不覺得受其激勵。
缺乏目標一致性,會導致組織上下猶如一盤散沙,也猶如多頭馬車。要解鎖團隊的邏輯推理能力,主管就必須幫助成員建立目標一致性,確保他們對於整體方向有共識,資源也能被有效規劃與運用,促成目標的達成。
以下是建立目標一致性的四原則:
- 確保所有人都明白指揮官意圖(commander’s intent)。這個軍事用語,代表的是指揮官所定義的整個任務最終應達到的目標,也就是「成功是什麼模樣」。
- 讓團隊的每個成員知道,自己在該任務當中扮演什麼角色,因此必須有何貢獻。主管應時時複述團隊目標,直到成員都能背起來了。不怕他們厭煩,就怕他們對該目標一無所知。
- 在交代任務時,要讓成員知道「為什麼」要達成這個任務。明白任務的意義,成員才能在面對變化必須調整策略時,採取不悖離整體目標方向的行動。這也能讓成員在遭遇變動時,能自主決定要如何應對,而不用事事向上請示,拖緩了應變速度。
- 將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連結,創造整體的目標一致性,也就是讓個人目標的達成,能促成團隊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主管應時時強調,團隊目標的實現,有助於成員達到個人目標。
當個人目標與團隊,甚至組織的目標不一致,員工所做的事不但對自己沒幫助,還可能有害,相對地,如果上下方向相同,這艘船就會在大家齊心協力下飛躍前行。
每個成員都能主動出擊
當團隊共同完成任務,領導人也該以團隊為單位予以獎勵。因為只獎勵個別成員會造成混亂,讓人不知道該以個人還是團隊為重。此外,也不該只表揚那些看起來較為顯眼的成員,而是所有人都應該因自己的功勞獲得讚許。
最後,即使不是領導人,每一位團隊成員都可以為改善目標一致性付出一份心力,方法是透過積極問問題。
例如,在原主管卸任,或外在環境發生變化等重大情況發生時,你應該主動提出:「我們團隊的目標是否仍然是____,又或者因為____之故,而有所改變?」
或者,當你發現自己的目標與團隊疑似不一致時,則可以提出:「我注意到大明的工作對團隊的共同目標有幫助,但是我的工作卻似乎沒有。我的工作是否需要調整?」不用事事都等主管注意到,你也能主動出擊。
2. 注意力
對的時候,對的方式,做對的事
組織要能有效運作,就必須能夠以對的方式,在對的時候,把注意力用在對的地方。相反地,降低團隊智慧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使其注意力散漫。無論是在公司大方向,或是員工個人工作上,都是如此。
樂高公司(Lego)在本世紀初之所以陷入危機,就是因為失焦。他們短時間內大量推出新產品,不斷跨入電子產品、珠寶、主題樂園等新領域,團隊的注意力從未長久集中於任何一處,總是在未確保某個新事物能獲得成功前,焦點又轉移到更新的事物上。因此公司燒了資金,卻未能提升業績,瀕臨破產。
直到二○○四年,新任執行長納斯托普(Jørgen Vig Knudstorp)上任,大舉推動變革,樂高才重新聚焦。他關閉主題樂園等賠錢生意,也大幅刪減產品線,讓團隊注意力重新回到核心產品上,先讓公司重新回穩,再考慮其他發展。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7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