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回收注入全新的想像

用AI辨識分選回收物,提高效率;為品牌回收產品,啟動循環經濟,宜科循環正透過科技,為回收提出全新的可能。
將來,在回收垃圾時,你不需要特別把寶特瓶投入塑膠回收桶,把紙箱投入紙類回收桶,而是可以將整袋不同的回收物,投入可以辨識回收物的垃圾桶。甚至做回收還可以獲得一些回饋,像是一點金錢或是紅利點數。
當業者把垃圾收到回收場後,也不用人力處理,而是透過AI辨識加上機械手臂。這是宜科循環公司創辦人劉郡峯,對於大眾回收方式提出的新可能。
在回收業擁有十五年經驗的劉郡峯,二○一二年前加入父親創立的協治企業,公司專門回收、分選塑膠容器。面臨人力難尋、人工挑選效率與品質的挑戰,他開始運用AI影像辨識技術與自動化,試圖找出新的解決方法。
二○二三年,他將這套關鍵辨識技術打包,創業成立宜科循環科技,希望協助回收業者或企業,提升資源回收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並減少過程中的資源浪費。
當寶特瓶、紙箱等各種回收物送到回收廠後,需要由人力進行兩次分選。而回收物的價值來自於,它被挑選得夠不夠乾淨,必須夠乾淨才可以再回收利用。一家回收廠平均每天處理超過一百公噸的垃圾,需要大量的人力。
解決人力與效率問題
「回收業是大家說的3K產業(危險、辛苦、髒亂),勞力密集又很難標準化。」劉郡峯指出,公司許多員工已經到即將退休的年齡,找新的人加入又相當不容易。二○一六年左右,他觀察到視覺技術正逐漸發展,這是一個可以運用的機會。
於是他在協治內部成立研發部門,組織團隊投入研發AI視覺分選軟體,公司因此成為第一個有研發部門的回收業者。他指出,要做視覺軟體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提高精確度,因為回收物有太多可能性,一個瓶子可能會被壓扁,可能會被切一半,因此過程中需要非常大量資料去訓練模型。
以這套AI分選辨識系統為核心,結合機械手臂,協助回收物分選,就成為了公司的第一個運用版本。未來,劉郡峯想要找出更多的延伸運用場景,例如協助民眾回收的垃圾桶,或幫助品牌做到商品百分之百回收再製造。
他指出,之後公司可以和品牌合作,提供客製化回收的服務,收回品牌指定的產品。例如,公司目前和一家手機殼品牌談合作,協助品牌回收某項單一材質的手機殼,讓品牌可以百分之百從所回收的產品,再做出新的產品。
事實上,歐盟已經開始要求,回收的瓶子應該再做成瓶子,才是真正的循環經濟,而不是回收瓶子拿去做衣服,當衣服再被回收後就只能燒掉。因此,劉郡峯預期將會有越來越多品牌,往這個方向走,「如果我可以幫品牌回收東西回來,再做成一樣的產品,台灣就做到了世界做不到的事情。」
夢,要做得大一點
夢,要做得大一點,是劉郡峯在創業過程中的一個學習。事實上,劉郡峯一開始只朝機械手臂分選的運用去發展,但在跟投資人提案之後,他得到的回饋是,這樣的市場太小了。「我才慢慢地重畫整個藍圖,把原本機械手臂的這個夢,再做大一點,才會有想要連接品牌、民眾,以及回收業者的想法。」
他的另一個學習則是來自,與委外廠商溝通的過程。為了推出結合軟體的機械手臂,公司曾經自己打造,曾經完全委外製作,也曾經一半委外一半自己做。劉郡峯認為,很多時候,對方做出來的東西常常跟公司想像的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調整方向,自己要有設計規劃能力,廠商就是幫我們代工製造。」
也因此,公司除了要有辨識軟體的工程師之外,也需要加入新的硬體工程師。回收業者要找人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要找的是每家公司都想要的工程師。曾經就有應徵者在電話中問,「資源回收業需要工程師嗎?你們是不是要騙我來修電腦。」
然而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公司的第一位影像AI工程師並不是台灣人,而是一位住在台灣的法國人。雖然回收業不好找人,公司附近又有許多半導體公司,但正因如此,願意加入的往往是對環保更有理念、更有想法的人。這樣的人也許更適合與公司一起長期努力。
過去在英國念建築研究所的劉郡峯,畢業後在英國找到工作,但父親請他回來。「我爸說,不要鬧,趕快回來,其實我也沒有猶豫,反正就是吃這個飯長大的。」回到公司後,他先協助公司建立新廠,之後才投入軟體的研發。
預計今年底,公司會開始運作全台灣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資源回收廠。劉郡峯指出,運用AI分選的系統,預期可以達到現有傳統回收廠的兩倍產能,減少七○%以上人力。透過最前端的科技,他正一步步為傳統回收業注入全新的想像。
宜科循環
1.創立時間:2023年
2.產品:AI資源回收系統
3.主要顧客:回收業者
4.商業模式:硬體銷售/軟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