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做好事的「價值」

如果讓做好事的人,得到應有的回饋,善的循環就會產生。這個想法讓星芽社會企業,打造串連企業與公益團體的平台。
俄烏戰爭第一筆捐款,是來自於區塊鏈的捐款。這個事件顛覆了許多人的想像,原來區塊鏈也可以讓很多好事發生。也因為這件事,讓埋在黃柏齊心中的創業想法終於發芽。
二○二三年,他創立星芽社會企業,提供企業客戶平台,讓員工透過平台參與公益活動,希望協助企業在社會責任上創造更多影響。
「如果做好事的人或機構,看起來都很艱辛,那為什麼人們還要一直推崇要多做好事。做好事的人如果也有高水平的生活,那會不會有更多人願意做好事?」這是黃柏齊心中認為的善的循環。因此他從推出企業公益平台,跨出第一步,一方面協助公益單位串聯企業;另一方面,協助企業產出社會永續相關數據與資訊。
星芽企業公益平台的使用者是企業員工,管理者是企業。企業透過一些獎勵機制,鼓勵員工選擇參與平台上不同的公益活動。對企業來說,星芽協助他們篩選合規的公益組織,後台提供企業相關數據,讓他們可以豐富自己的永續報告內容。
目前星芽的主要營收來自企業用戶的平台費。二○二四年九月底平台正式上線,目前企業客戶超過二十家,平台上合作的公益單位大約四十家。
傾聽合作夥伴的回饋,是黃柏齊過程中很重要的學習,也做出了許多修正。例如,最早期公司花了許多心力推出APP版本,但企業客戶告訴他,要叫員工下載APP是很困難的事情,之後才推出現在的網頁版模式。最早公司也只推出公益捐款的服務,企業客戶回饋是,只有捐款,員工會覺得好像只能付錢,因此後來公司也增加了志工活動。
又例如,一開始在和公益團隊合作時,星芽團隊會提出很多新的點子,但許多公益夥伴都是小團隊,每個人身兼多職,對於全新的做法不一定有時間和心力執行。因此他了解,公司要做的應該是讓公益夥伴,在合作時不用花太多力氣,例如,不用為此特別產出新的專案,不用花時間去和每一家企業溝通。
星芽平台的後台數據除了讓企業運用於社會永續,也讓企業客戶更加理解員工,找到做哪些事會讓員工更有感覺。例如,過去有一家企業鼓勵員工捐血,也提供獎勵,但效果有限。透過平台數據他們發現,許多員工選擇參加新住民相關的公益活動,因為許多員工就是新住民。因此公司人資在思考凝聚團隊活動時有了新的做法,他們為員工舉辦世界餐會,讓新住民員工們的太太煮家鄉菜,互相分享。
擁有財會背景的黃柏齊,過去曾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也曾加入新創公司,因為對於新創感興趣,後來加入協助新創團隊的識富天使會。他在輔導企業的過程中發現,ESG裡有一塊很大的缺口是社會永續。融合了過去經歷與觀察,因此產生了創業的想法。
建立影響力生態圈
黃柏齊指出,他希望創造一個跟影響力有關的生態圈跟貨幣。做好事是大家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同一件善事每個人認為的價值不太一樣。他想要去找到這個價值,究竟可以等於什麼?也許是等同於一塊錢,或是等同於某些兌換機制。事實上,這類價值高低的計算,在國外有研究團隊在研究,星芽也和他們保持討論。
黃柏齊的想法是,企業會因為他們信任的人做了好事,而去付費。企業或是有需求者會買單這樣做好事的軌跡,「軌跡」跟「買單這個價值」是相關的。也就是,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做好事的人得到該有的回饋,因此讓這個善的循環發生。
「我想把這個生態系建起來,當一個人做好事,他可能獲得一個token(數字化資產),也許是獲得資產或點數,讓他可以在生活中應用,這就是我的理想。」黃柏齊說道。
星芽的企業公益平台,是為了實現這個生態系統的第一個商業模式。創業前,黃柏齊和當時還沒加入團隊的葉受尊分享想法後,他加入公司團隊成為營運長。他提醒黃柏齊,這個願景還很遠,應該一起來想第一步是什麼,要找出商業模式才能開始朝那個方向邁進。因此,公司才從公益平台開始做起。
黃柏齊指出,公司的另一位合夥人是擔任技術長的許毓展,他就像是哆啦A夢一樣,做出來創業夥伴想要的東西。葉受尊則是經常提醒他,走太快的話,中間所跳過去的那一段空白,之後會需要補起來。
「影響力貨幣是有價值的,我想成為其中的關鍵角色。我覺得這很適合從台灣出發去做,因為台灣人的善心非常強大。」黃柏齊這麼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