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AI焦慮,還是AI覺醒
編輯部報告

AI焦慮,還是AI覺醒

EMBA雜誌464期 / EMBA雜誌編總編輯方素惠
2025.03.31

 

AI焦慮是很多主管過去兩年來都有的症狀。


「我每天醒來都像頭髮著火一樣,有太多新東西在一夜之間出現。」最近我專訪數位創新暢銷書作者李夏琳(Charlene Li)時,她這麼形容。


AI可以做的事情太多,想像的空間太大,演化太快,令人惶恐。


李夏琳指出,因為生成式AI,公司裡的職位和組織結構即將產生巨大的改變,不但基層工作被取代(例如,有公司過去聘二十位銷售人員,現在只需要兩位),連主管的部分角色都可能由AI扮演(例如,有新創公司由AI扮演執行長,來建議接下來應該做什麼事)。


可惜的是,大多數公司只有一長串的應用清單,而沒有AI策略,對於AI可以協助公司創造什麼,沒有更多的想像。她指出,領導人必須把握這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並學習管理人和AI的共同協作(三二頁)。


關於AI的衝擊,這一期我們推出的AI新專欄中,台灣大哥大資訊長蔡祈岩也指出,一個重要的影響是逆分工。長期以來,企業以分工來追求效率。今天,隨著AI出現,很多專業界線被打破,研發人員可以寫文案,公司不應該再用過去組織的分工角度來思考工作(一二六頁)。


要在這樣的變動中創造突破和成長,其實最大的挑戰是自己。學者指出,過去很多公司沒有成功蛻變轉型,其中一項陷阱就是身份認同陷阱:他們把「我們是誰」,和「我們做什麼」,綁得太緊。


例如,我們是一家製造軟片或做筆記本的公司。當某個產品已經變成公司身份的同義詞,公司應該重新定義「我們是誰」,才不會阻礙了自己未來的新可能(六八頁)。


樂高這幾年的策略值得參考,它成功將實體積木和數位遊戲整合,讓公司成功突破了傳統樂高積木的侷限(五四頁)。


或許,在AI時代真正值得擔憂的,是我們會不會被自己的慣性與自我設限所箝制。畢竟,真正限制人類的並不是科技,而是我們的想像力與勇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464期目錄: https://reurl.cc/9DEVEn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數字是為了讓你思考 讀懂名為「數字」的語言
員工滿意度達百分百,代表每個人都很愛公司?著作銷售量累計一百萬冊,作者一定是暢銷 ... ...
2022.11.30
READ
編輯部報告 我還沒準備好
在面對新角色時,你是不是心裡有一個細微的聲音:「我還沒準備好?」 ...
2024.10.30
READ
設定目標 找到人生的使命宣言
使命宣言是公司或個人想要做成的事,要如何擬定才算理想? 理想的使命宣言必須通過四 ... ...
2016.12.09
READ
用科學方法推自己一把 想達成目標,先擊破三大阻礙
總是立下許多目標,卻無法持之以恆?改變的過程不是在真空環境裡,也不是光靠意志力就 ... ...
2021.06.30
READ
個人管理 如何和不熟的人聊天
有些可能認為,工作上的聊天不太重要。事實上,很多升遷機會、合作關係,都是透過聊天 ... ...
2021.01.28
READ
危機溝通 從哈利與梅根,看危機溝通
二○二一年三月,英國哈利王子夫婦在脫離皇室的一年後,接受美國脫口秀女王歐普拉(O ... ...
2021.03.31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