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跨部門專案,如何發揮影響力?
引想力法則創辦人歐明喆

跨部門專案,如何發揮影響力?

EMBA雜誌469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8.28

 

我是一個新產品專案的負責人,在這個專案中,行銷部門希望加快上市、業務部門擔心影響現有客戶、研發部門則是說他們需要更多時間完善技術。身為沒有指揮權,只能靠協調的專案負責人,該如何讓各部門願意協作,達成目標?


擔任跨部門專案負責人,就像坐在協商的「駕駛座」上,你不能一次將油門踩到底,而必須持續觀察、靈活應對。


想提升影響力來促成合作,可以運用「引想力法則」:行為=動機×注意力×觸動(B=M×A×P)。


在跨部門專案中,影響力不是一次說服就能建立,而應該先觀察,判斷對方的動機(Motivation)、注意力(Attention),以及可能的觸發點(Prompt),再對症下藥,引導行為(Behavior)。不同性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策略與戰術:


■面對自主型(ego)強的人。

 

他們需要掌控感與唯一性。可以運用「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註:指資源與機會集中給強者,讓強者更強),集中資源,把任務設計成非他不可,先滿足他的動機。接著,再配合劃出專屬領域,讓他在明確範圍內主導,吸引他的注意力。最後,設計與成果掛鉤的里程碑或決策權,作為觸發行動的關鍵,他就會積極投入。


■面對從眾型的人。

 

他們需要確定自己跟對了隊,因此適合用排行榜或權威背書滿足動機,強調同業誰已採用、內部哪些關鍵部門已加入,吸引注意力。接著,再設計「現在不上車就要重排隊」的情境作為觸發點,促使行動。這就是「從眾效應」的力量。


舉例來說,如果同事對這個專案沒有積極投入,可以讓他理解,這個產業已有多少人推出新產品,時機沒掌握可能落後,來激發他的動機。


■面對隱形優越感的人。

 

這樣的人重視專業評價,可採用「波特定律」(Porter Law)。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在溝通一開始,對方就接收到負面資訊,會阻礙真正想討論的訊息。因為他的大腦會馬上處於防禦狀態,甚至忙著反駁你開場所提到的負面訊息與評價。


所以先用正面語彙(如「原來如此」、「怎麼做到的」),肯定對方的專業與經驗,先滿足動機。接下來,在專案中要適當地採納他的意見,讓他感到自己是方案的共同擁有者,吸引注意力,這樣他會更主動投入與協作。


不是硬推,而是輕推


既然在這個專案中,你沒有指揮權,而必須發揮影響力,那麼無論你面對的同事是哪種性格,都不要下指令硬推(Push),而是透過情境設計輕推(Nudge)。給出預設的行動選擇,例如,網飛(Netflix)的「自動播放下一集」功能,就是典型的默認效應;不問你要不要看,而是假定你會看,並直接播放。


同樣的道理,在跨部門協作中,不要問「要不要合作?」,而是討論,「我們先從哪個部分開始?」讓對方在選擇中前進,而不是在是非題中猶豫。


在跨部門協作中,也可以用「假設性問句」來輕推行動,讓對方在腦中有個行動地圖,先完成行動流程。歐巴馬在選戰中就用了這個戰術,他問支持者:「投票那天你幾點去?從哪裡出發?投完票要去哪裡?」,利用時間、地點,以及後續連結,三個步驟就引導對方形成清晰畫面,產生類似暗示性催眠的效果,提高了投票率。引導的畫面越具體,行動可能性就越高。


套用這個做法,你可以問跨部門成員,如果要在某一天之前完成,我們可能需要一起完成哪些事。


用四個溝通方向,引導行為


在溝通談判中,要先讀懂對方的反應,從眼神、表情,到語速停頓,判斷對方的動機是否被滿足、注意力是否被帶起,以及什麼情境能觸發行動。依據這些判斷,調整策略與戰術。


你可以透過四個方向,引導溝通的方式:


■順勢而為(=)。

 

表達同意,順著對方邏輯,找到可擴展或引導的切入點。例如,行銷部門要求提前上市,專案負責人先順勢提出更極端的方案,提前四週、所有功能一次上線,先滿足了行銷部門的動機。但行銷人員可能察覺風險太大而猶豫,專案負責人再順勢退回較安全的折衷方案:只提前一週、分階段上線。極端的對比會讓行銷人員可能接受比較安全的版本。


■反證推理(≠)。

 

表達不同意,先舉出反證,推翻或推理出對方真正的邏輯,再導向新觀點。例如,研發人員堅持延後上市日期,專案負責人可以先引用過往成功案例反證,讓研發人員看見改用新方案的價值。接著直接問:「你覺得應該先上核心功能,還是先上外觀改版?」這種封閉式的選擇題,讓研發的注意力從「是否」轉向「如何」,進而觸發配合行動。


■升維打擊(≧)。

 

將對話拉高到更大的全局或制高點,讓議題超越個人立場。例如,研發人員擔心測試不足,專案負責人可拉高視角,強調要是錯過市場時機,競爭對手將搶先建立品牌印象,與供應鏈合作關係,公司過去的投入與未來機會都會流失。這會激發研發部門的危機感與動機,凸顯「沉沒成本」,讓他注意到風險不只在眼前的測試,進而被「錯過恐懼症」觸動,決定支持專案。


沉沒成本與錯過恐懼症(FOMO)常同時影響決定。就像已經在知名拉麵店門口排了五十分鐘,突然下雨又刮風,但眼看只剩三組就輪到自己,多數人會堅持等下去,因為不想浪費已投入的時間,更怕錯過這碗限量招牌。


■降維接地氣(≦)。

 

將議題落回具體細節或可行性,貼近現實需求。例如,業務人員擔心影響現有客戶,專案負責人直接擺出三種「套餐」選項:A全功能上線,需要加倍資源與人力(比較基準,讓團隊看清一次到位的真實代價);B先上核心功能,其他分批推出(風險可控);C延後上市,期間還要追加維護與宣傳成本(陪襯選項,看似安全,但代價更高)。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9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5步驟打破本位主義 你建立的是派系,還是團隊?
行銷部想調整網頁介面,資訊部不願協助;研發部想改良產品,行銷部遲遲不提供回饋。公 ... ...
2020.03.31
READ
豬八戒網創辦人朱明躍 堅持把爛牌打成好牌
豬八戒網結合文創與網路,讓設計師賣設計給中小企業。然而,並非抓住了時代關鍵字,就 ... ...
ING 執行長漢默斯 數位轉型,從顛覆自己開始
組織不採垂直分工,而成立小組與部落。漢默斯領導ING顛覆自我,大舉推動金融科技轉 ... ...
2017.05.30
READ
杏一醫療用品公司董事長陳麗如 要建立一個容錯的平台
勇於投入發展數位科技、物流中心和自有產品,一再嘗試、學習、修正,讓杏一多年來快速 ... ...
2019.10.01
READ
瀚荃公司董事長兼永續長楊超群 貼近現場,跟著客戶一起改變
面對電子產業的快速變化,以及紅色供應鏈的削價競爭,楊超群如何以適度多元的產品、緊 ... ...
2023.06.29
READ
創新管理 克里斯汀生談商業模式創新
普華永道管理顧問公司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全球五四%的企業執行長,擔憂新的對手進入 ... ...
2016.12.05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