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門專案,如何發揮影響力?

我是一個新產品專案的負責人,在這個專案中,行銷部門希望加快上市、業務部門擔心影響現有客戶、研發部門則是說他們需要更多時間完善技術。身為沒有指揮權,只能靠協調的專案負責人,該如何讓各部門願意協作,達成目標?
擔任跨部門專案負責人,就像坐在協商的「駕駛座」上,你不能一次將油門踩到底,而必須持續觀察、靈活應對。
想提升影響力來促成合作,可以運用「引想力法則」:行為=動機×注意力×觸動(B=M×A×P)。
在跨部門專案中,影響力不是一次說服就能建立,而應該先觀察,判斷對方的動機(Motivation)、注意力(Attention),以及可能的觸發點(Prompt),再對症下藥,引導行為(Behavior)。不同性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策略與戰術:
■面對自主型(ego)強的人。
他們需要掌控感與唯一性。可以運用「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註:指資源與機會集中給強者,讓強者更強),集中資源,把任務設計成非他不可,先滿足他的動機。接著,再配合劃出專屬領域,讓他在明確範圍內主導,吸引他的注意力。最後,設計與成果掛鉤的里程碑或決策權,作為觸發行動的關鍵,他就會積極投入。
■面對從眾型的人。
他們需要確定自己跟對了隊,因此適合用排行榜或權威背書滿足動機,強調同業誰已採用、內部哪些關鍵部門已加入,吸引注意力。接著,再設計「現在不上車就要重排隊」的情境作為觸發點,促使行動。這就是「從眾效應」的力量。
舉例來說,如果同事對這個專案沒有積極投入,可以讓他理解,這個產業已有多少人推出新產品,時機沒掌握可能落後,來激發他的動機。
■面對隱形優越感的人。
這樣的人重視專業評價,可採用「波特定律」(Porter Law)。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在溝通一開始,對方就接收到負面資訊,會阻礙真正想討論的訊息。因為他的大腦會馬上處於防禦狀態,甚至忙著反駁你開場所提到的負面訊息與評價。
所以先用正面語彙(如「原來如此」、「怎麼做到的」),肯定對方的專業與經驗,先滿足動機。接下來,在專案中要適當地採納他的意見,讓他感到自己是方案的共同擁有者,吸引注意力,這樣他會更主動投入與協作。
不是硬推,而是輕推
既然在這個專案中,你沒有指揮權,而必須發揮影響力,那麼無論你面對的同事是哪種性格,都不要下指令硬推(Push),而是透過情境設計輕推(Nudge)。給出預設的行動選擇,例如,網飛(Netflix)的「自動播放下一集」功能,就是典型的默認效應;不問你要不要看,而是假定你會看,並直接播放。
同樣的道理,在跨部門協作中,不要問「要不要合作?」,而是討論,「我們先從哪個部分開始?」讓對方在選擇中前進,而不是在是非題中猶豫。
在跨部門協作中,也可以用「假設性問句」來輕推行動,讓對方在腦中有個行動地圖,先完成行動流程。歐巴馬在選戰中就用了這個戰術,他問支持者:「投票那天你幾點去?從哪裡出發?投完票要去哪裡?」,利用時間、地點,以及後續連結,三個步驟就引導對方形成清晰畫面,產生類似暗示性催眠的效果,提高了投票率。引導的畫面越具體,行動可能性就越高。
套用這個做法,你可以問跨部門成員,如果要在某一天之前完成,我們可能需要一起完成哪些事。
用四個溝通方向,引導行為
在溝通談判中,要先讀懂對方的反應,從眼神、表情,到語速停頓,判斷對方的動機是否被滿足、注意力是否被帶起,以及什麼情境能觸發行動。依據這些判斷,調整策略與戰術。
你可以透過四個方向,引導溝通的方式:
■順勢而為(=)。
表達同意,順著對方邏輯,找到可擴展或引導的切入點。例如,行銷部門要求提前上市,專案負責人先順勢提出更極端的方案,提前四週、所有功能一次上線,先滿足了行銷部門的動機。但行銷人員可能察覺風險太大而猶豫,專案負責人再順勢退回較安全的折衷方案:只提前一週、分階段上線。極端的對比會讓行銷人員可能接受比較安全的版本。
■反證推理(≠)。
表達不同意,先舉出反證,推翻或推理出對方真正的邏輯,再導向新觀點。例如,研發人員堅持延後上市日期,專案負責人可以先引用過往成功案例反證,讓研發人員看見改用新方案的價值。接著直接問:「你覺得應該先上核心功能,還是先上外觀改版?」這種封閉式的選擇題,讓研發的注意力從「是否」轉向「如何」,進而觸發配合行動。
■升維打擊(≧)。
將對話拉高到更大的全局或制高點,讓議題超越個人立場。例如,研發人員擔心測試不足,專案負責人可拉高視角,強調要是錯過市場時機,競爭對手將搶先建立品牌印象,與供應鏈合作關係,公司過去的投入與未來機會都會流失。這會激發研發部門的危機感與動機,凸顯「沉沒成本」,讓他注意到風險不只在眼前的測試,進而被「錯過恐懼症」觸動,決定支持專案。
沉沒成本與錯過恐懼症(FOMO)常同時影響決定。就像已經在知名拉麵店門口排了五十分鐘,突然下雨又刮風,但眼看只剩三組就輪到自己,多數人會堅持等下去,因為不想浪費已投入的時間,更怕錯過這碗限量招牌。
■降維接地氣(≦)。
將議題落回具體細節或可行性,貼近現實需求。例如,業務人員擔心影響現有客戶,專案負責人直接擺出三種「套餐」選項:A全功能上線,需要加倍資源與人力(比較基準,讓團隊看清一次到位的真實代價);B先上核心功能,其他分批推出(風險可控);C延後上市,期間還要追加維護與宣傳成本(陪襯選項,看似安全,但代價更高)。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