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據不同情境,帶領部屬?
 
									
我是一位產品開發部門的主管,我們最近新增了幾位團隊成員,讓我有點應付不來。例如,我的團隊中有技術能力很強,但不喜歡溝通的資深工程師;有剛畢業很熱情,但還沒有實作經驗的新人;也有從其他部門轉調加入,對我們部門不熟悉的設計師。面對這些不同的團隊成員,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管理方式,讓每位團隊成員在專案中都能發揮最佳表現?
在帶領團隊的過程中,很多主管會遇到類似的困境:一位剛入職的新鮮人,滿懷熱情地接下專案,卻交不出符合水準的成果;一位資深員工負責新任務,卻明顯卡關,進度拖延。明明經驗足夠、很熱情,為什麼成果卻和期待落差這麼大?
這就是許多主管常落入的盲點:對人不對事。主管往往根據年資、職稱或過去的印象,來預設部屬在新任務上的能力與狀態,卻忽略了他們在特定任務下真正需要的指導與支持。
運用情境領導(Situa-tional Leadership®)可以解決這樣的挑戰,讓主管拋開對人的既有印象,將焦點鎖定在「任務」,並診斷員工在這項任務上的「績效準備度」(Performance Readiness®)。簡單來說,不是看這個員工資深不資深、專業能力夠不夠、意願強不強,而是思考「他在這個任務上,真的準備好了嗎?」這就是情境領導的核心出發點。當主管能以「對事不對人」的方式判斷,就能因應不同情境,調整領導方式。
情境領導理論由赫賽博士(Dr. Paul Hersey)提出,核心精神是:主管應根據部屬在特定任務的績效準備度,來調整對應的領導行為。
員工的績效準備度來自兩個面向:第一是能力,指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識、經驗,與技能;第二是意願,包含對完成任務的信心、承諾,以及動機。
同一個人在不同任務上,可能展現不同的績效準備度。例如,一位資深設計師在日常設計工作上游刃有餘,他的設計能力在情境領導裡,就屬於高績效準備度;但當他第一次參與敏捷開發流程,需要每天和工程師用技術語言討論進度,因不熟悉而顯得吃力,在這種情境下就屬於低績效準備度。如果主管這時直接放手授權,員工容易迷失方向,績效往往不如預期。
四種領導風格
情境領導提供了一個判斷模型(參見附圖),協助主管判斷部屬的績效準備度,並展現合適的領導行為。績效準備度(R1–R4)代表員工在任務上的狀態;對應的領導風格(Leadership Style:S1–S4)則是主管的做法。這個模型可以針對員工特定任務清楚劃分為四種情境:
■績效準備度R1(沒能力,沒意願或不安)。
當部屬處於最低的績效準備度R1時,代表他既沒有完成任務的能力,也缺乏意願或信心。
這種情況需要主管提供大量的指導行為來確保方向正確,但只需要少量的支持行為,因為在這個階段,清楚的指令比情感支持更重要。對應的領導方式是S1,也就是「告知」:主管必須親自說明該怎麼做,安排明確步驟,並透過密集檢核來確保進度。
例如,一位資深工程師被指派負責AI轉型專案,主管認為他經驗豐富能夠勝任,誤判他的績效準備度是R4,於是採用完全授權方式,只要求工程師定期回報。結果進度嚴重落後,成果還需要大幅修改。
檢討後才發現,這位工程師雖然技術能力強,但沒參與過AI相關任務,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語言基礎,在這個任務上其實是R1階段。他需要明確目標、手把手的步驟引導與密集檢核,也就是「告知:S1」的領導風格。
員工缺乏動機不想做,或感到不安,也做不好的時候,主管應該:「我說,我決定」。像是,「請你依照這些步驟,一步一步完成這件事情,每兩天跟我回報一次,並且在下週三前完成。」
■績效準備度R2(沒能力,有意願或自信)。
當部屬在特定任務處於R2狀態時,代表他雖然缺乏完成任務的能力,但卻有意願與信心,願意嘗試。
這種情況需要主管同時提供大量的指導行為與大量的支持行為:一方面要清楚告訴部屬該怎麼做,另一方面也要透過鼓勵和傾聽,讓他的熱情轉化為有效的行動。對應的領導方式是S2,也就是「推銷」:主管不只是下指令,還要透過討論與引導,釐清部屬對任務執行細節的困惑。
例如,一位剛入職的設計新人,主動要求參與主視覺設計,信心滿滿,卻交出完全不符合產品調性的提案。主管誤以為他的熱情代表高績效準備度,放手讓他自行發揮,結果方向偏差。
事實上,這位新人的狀態屬於R2:有動力,卻缺乏經驗與技巧。主管應採「推銷:S2」領導風格,先提供範例與明確的設計指標,並在過程中持續討論、給予鼓勵,就能把新人的熱情轉換成實力。
部屬想做,也有信心做,但做不好的時候,主管應該:「我們討論,我決定」。像是,「對於完成這項任務,你有什麼看法呢?需要什麼協助呢?」、「我建議你可以依照這些步驟去完成,完成後跟我回報狀況。」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7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