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管理工具 > 擁抱美好生活的9把鑰匙
個人管理

擁抱美好生活的9把鑰匙

EMBA雜誌467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6.30

 

面對快節奏的社會,充滿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困擾,讓現代人經常覺得壓力很大。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心理健康問題不只讓生產力下降,還因此造成全球每年經濟損失高達一兆美元。


重視心理健康不再只是選擇,而是必需。良好的心理健康,不只建立更深厚的人際關係,還能減少身體疾病,提高生活品質。


只是生活不會永遠處在順境,當遇到卡關的人、事、物挑戰時,可以如何學習更有韌性呢?時代雜誌(Time)訪問了九位幫助他人走過生命低谷的心理專家與顧問,以下是他們認為最能重拾心靈富足的九個做法:


1. 慢下來,好好感受


在你迅速反應之前,其實有比想像中更多的時間思考。心理治療師提納利(Lauren Tinaglia)指出,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先深呼吸幾下,想一想自己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慢慢地從一數到十,如果可以的話,出去走一走。


如果不確定自己的感受,她會問自己當下的心情,認可自己的情緒。同時,提醒自己這些情緒是合理的之後,再冷靜地決定如何回應。


2.用不同的眼光看人


將你日常必須面對,令人沮喪的那些人,想像成四歲天真無邪的小孩。一家非營利組織營運總監巴丁(Brooke Bardin)的秘訣是,當你跟他們講話,開始感到煩躁時,試著在腦中浮現,他們平時沒有讓你抓狂時的模樣。如果能用這種具同理心的方式看待他人,往往會發現自己的怒氣不知不覺消失了。


3. 你並沒有那麼特別


「你並沒有那麼特別,所以不要太過看重自己。」組織心理家萊文(Jonathan Levine)指出,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有些刺耳,但他認為,如果你能接受這一點,它會帶你走得更遠。這意味著,我們不必時時刻刻都表現得很完美,犯錯是人之常情,而且大家真的沒有那麼在意我們的一舉一動。


4. 學會說「不」 


心理學家約強森(Patty Johnson)提醒,在答應別人的請求前,先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有這個精力。這不是自私,而是一種自我照顧。就像手機需要充電一樣,我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懂得量力而為,才能持續發光發熱。


5. 換個方式問問題


面對人際與溝通上的挑戰,心理治療師阿倫森(Milissa Aronson)指出,與人交談時,避免使用以「為什麼」開頭的問題。對問話者來說,「為什麼」可能看似無害,但會讓回答者處於防禦的心態,以「因為」開頭的回答,往往會讓人們採取防守姿態。


阿倫森建議換個方式問問題,例如改用「發生了什麼事?」或「怎麼會這樣?」來避免潛在的爭執。


6. 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當我們處在困境中時,要記住這只是人生的一個片段,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健康顧問馬漢(Katherine Mahan)提醒,就像天氣一樣,陰雨過後總會見到陽光。這個想法能幫助我們度過低谷期。


7. 活在當下


面對壓力,藝術家吉伯特(Aaron Gilbert)的做法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正念。他指出:「在進行壓力大的任務時,透過連結觸覺等感官,可以讓我們停止擔憂未來,也不再對過去感到後悔,引領我們專注在當下。」


例如,當你在洗碗時,試著感受水流過雙手的溫度;當你在散步時,注意腳下的觸感。這些小小的覺察,能讓我們從煩惱中抽離,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


8.關心別人不要大過於愛自己


不要比當事人更操心他們的問題。我們可以伸出援手,但不必替別人承擔所有的擔憂。這樣不僅能保護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也能給他人成長的空間。


領導教練拉姆齊(Kiki Ramsey)的一位家人曾考慮轉換職業,她過度投入這個轉職過程,甚至比對方更努力推動這件事。後來拉姆齊體悟到,「無論我多麼想支持和引導他人,他們還是必須自己承擔問題和解決方案。」


9.學會和想法共處


心理治療師哈迪斯(Joanna Hardis)認為,我們無法控制腦海中冒出的擔心和想法,但可以選擇不被這些想法所困擾。她指出:「思考是一種行為,是我們主動選擇參與的過程。我們越投入某個想法,就越容易陷入焦慮的漩渦。」


經過多年的專業實踐,她發現打破焦慮循環的關鍵在於:我們不必被每個冒出的想法所困擾。一旦明白這一點,學會打破這個循環,就不再被它們所控制。 


你今天過得如何呢?不妨運用心理專家溫暖的智慧之鑰,啟動更自在的人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提高學習成效 在訓練結束前就知道成果
根據資深顧問菲利普Kenneth Phillips的說法,有哪12個要素,會影響 ... ...
2019.02.20
READ
讓變革成真 你有多抗拒變革?
探索人們在情緒上對變革的抗拒程度,才能對不同類型的情緒做出回應。 ...
2018.07.13
READ
品牌劇本7大架構 寫下你的品牌劇本
運用品牌劇本7大架構,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將產品對顧客的好處傳達出去。 ...
2018.04.06
READ
管理便利貼 接受回饋的準備
在討論新產品時,接受回饋的人(產品設計者)有責任建立情境,協助評論員進入狀況。 ...
2018.12.07
READ
讓自己歸零 4個問題,學習放下形象包袱
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會導致他無法學習,看到新的可能。 ...
2019.02.07
READ
行銷是找出需要被打開的鎖 填寫你的3個行銷承諾
商品不該為所有人存在,而是要滿足你的最小可行市場,並且做到最好。 ...
2019.02.13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