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群活動 > 勇敢捨棄,才能成功轉向
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總經理梁偉銘

勇敢捨棄,才能成功轉向

EMBA雜誌435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2.10.31

 

信邦電子總經理梁偉銘

 

當市場開始進入削價血海時,信邦放棄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了強化合作與成長動能,信邦打破權力結構,建立事業體組織。


對某些客戶說不,卻可能帶來更多更好的客戶;縮小範圍集中在某些領域上,卻反而可能打造出非常寬廣的技術和服務。


這是信邦電子的學習。成立於一九八九年的信邦,從服務消費性電子大廠起家,歷經兩次轉型。如今,公司深耕醫療健康、汽車航太和綠色能源等五大領域,擁有上百家世界知名客戶,二○二一年營收為二五五億元新台幣。


信邦今天的成績主要歸功於二○○二年推動的大轉型。當時正是台灣手機、平板螢幕興盛的時期,各家消費性電子大廠都是信邦的客戶,但當產品標準化,大家的設計都差不多時,市場開始進入削價血海。當時,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思考,如果客戶都已經是「毛三到四」(毛利三%到四%),公司還能有多少利潤呢?


這一點,讓他在二○○二年下定產品轉型的決心,徹底放棄原有消費性電子產品。「開拓新事業是很困難的,如果公司同時維持新舊事業,多數員工會選擇在舊事業。你只能砍掉舊事業,讓大家專注找出活路來。」王紹新強調。


二○○三年是信邦轉型的關鍵年,公司把所有消費性產品改成利基型的工業產品。王紹新分析,消費性產品相關的大量製造看似門檻不高,卻會花很多人力,吃掉公司資源。開發新產品市場雖然很辛苦,但因不打價格戰,著重創造附加價值,因此能和客戶建立起長遠夥伴關係,讓公司穩定成長。


從集權到分權


信邦第二次大轉型是組織上的轉型。隨著組織成長,公司在各地有不同的總經理,甲地想把訂單轉去乙地做,乙地總經理卻不見得配合。信邦決定從原本的中央集權走向分權,建立數個事業體(BU化),讓每個產品都是利潤中心,事業體內有自己的供產銷系統。


每個事業體都有很大權力和責任,可以決定產品在哪裡生產,成立多少單位讓事業成長。每個事業體也會去思考未來要如何走,進而考慮如何培養人才。公司也設立考核辦法,獲利由各事業體去規劃該得到的獎金福利。「事業體制度從二○○九年實行到今天,十三年來業績和EPS都穩定成長。」信邦電子總經理梁偉銘指出。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35期

 

相關文章 ARTICLES
2022 EMBA企業學習論壇大師連線:領導大師葛史密斯 Marshall Goldsmith 每一天的你都是新的你
面對變化快速的世界,告訴自己:每一天的你都是新的你,過去的你已經過去,你要專注於 ... ...
2022.10.31
READ
三商家購公司總經理邱光隆 在有限的成本裡,創造最大價值
面對產業缺人、缺時間、缺錢三大挑戰,邱光隆如何在有限資源內,透過數位化與異業合作 ... ...
2024.10.30
READ
EMBA雜誌30周年慶分享會 成功長得什麼樣子?
很多人做事情一下就跳入追求所謂的「目標」,甚至KPI。事實上,這未必是自己真正想 ... ...
EMBA雜誌30周年慶分享會 和時代一起改變
公司隨時都要跟著台灣的進步而改變,「改變」因此成為一種重要的精神。 ...
良興電子總經理賴志達 讓每一位員工都是一家商店
當科技與顧客行為的改變,對零售業帶來新的衝擊時,良興如何賦能團隊,讓公司能夠彎道 ... ...
2022.10.31
READ
臺南市政府 人事處處長許瑛峰 每家公司都該學習的馬蓋先精神
我們應該學習馬蓋先的精神,創新不一定需要花大錢,它可以無中生有,就地取材。 ...
2018.06.03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