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群活動 > 勇敢捨棄,才能成功轉向
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總經理梁偉銘

勇敢捨棄,才能成功轉向

EMBA雜誌435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2.10.31

 

信邦電子總經理梁偉銘

 

當市場開始進入削價血海時,信邦放棄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了強化合作與成長動能,信邦打破權力結構,建立事業體組織。


對某些客戶說不,卻可能帶來更多更好的客戶;縮小範圍集中在某些領域上,卻反而可能打造出非常寬廣的技術和服務。


這是信邦電子的學習。成立於一九八九年的信邦,從服務消費性電子大廠起家,歷經兩次轉型。如今,公司深耕醫療健康、汽車航太和綠色能源等五大領域,擁有上百家世界知名客戶,二○二一年營收為二五五億元新台幣。


信邦今天的成績主要歸功於二○○二年推動的大轉型。當時正是台灣手機、平板螢幕興盛的時期,各家消費性電子大廠都是信邦的客戶,但當產品標準化,大家的設計都差不多時,市場開始進入削價血海。當時,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思考,如果客戶都已經是「毛三到四」(毛利三%到四%),公司還能有多少利潤呢?


這一點,讓他在二○○二年下定產品轉型的決心,徹底放棄原有消費性電子產品。「開拓新事業是很困難的,如果公司同時維持新舊事業,多數員工會選擇在舊事業。你只能砍掉舊事業,讓大家專注找出活路來。」王紹新強調。


二○○三年是信邦轉型的關鍵年,公司把所有消費性產品改成利基型的工業產品。王紹新分析,消費性產品相關的大量製造看似門檻不高,卻會花很多人力,吃掉公司資源。開發新產品市場雖然很辛苦,但因不打價格戰,著重創造附加價值,因此能和客戶建立起長遠夥伴關係,讓公司穩定成長。


從集權到分權


信邦第二次大轉型是組織上的轉型。隨著組織成長,公司在各地有不同的總經理,甲地想把訂單轉去乙地做,乙地總經理卻不見得配合。信邦決定從原本的中央集權走向分權,建立數個事業體(BU化),讓每個產品都是利潤中心,事業體內有自己的供產銷系統。


每個事業體都有很大權力和責任,可以決定產品在哪裡生產,成立多少單位讓事業成長。每個事業體也會去思考未來要如何走,進而考慮如何培養人才。公司也設立考核辦法,獲利由各事業體去規劃該得到的獎金福利。「事業體制度從二○○九年實行到今天,十三年來業績和EPS都穩定成長。」信邦電子總經理梁偉銘指出。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35期

 

相關文章 ARTICLES
為台灣而教董事長、前美商DDI台灣總經理暨全球董事顧問林妍希 如何強化跨世代的溝通?
現在各行業都缺工,公司可以有哪些做法,來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
2024.10.30
READ
變數位,練敏捷,學傳承 別再等數位轉型「最好的時機」,來一場企業轉型與變革的學習盛宴
數位轉型該從哪開始?組織變革應注意什麼?資深員工退休該如何推動知識傳承?EMBA ... ...
2022.09.29
READ
領導力大師Marshall Goldsmith 專注於你能改變的事
如果你把時間浪費在那些不在乎的人身上,就等於從那些願意改變的人身上,偷走了時間。 ...
2018.08.01
READ
活動報導 關鍵時刻的創新與轉型
傳統模式失靈,市場環境劇變,企業該如何透過新的商業模式,突破瓶頸?如何一邊進行轉 ... ...
2016.09.01
READ
2022 EMBA企業學習論壇活動報導 走在轉型變革的路上
二○二二年的EMBA企業學習論壇在十月中舉辦,現場氣氛熱烈溫暖,學員給予非常高度 ... ...
2022.10.31
READ
渣打銀行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經理王維瑜 一場企業文化轉型之旅
把理念變成可落實的行為之後,接下來的重點在於,如何把這些行為融入績效管理中,並讓 ... ...
2019.06.01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