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打造零偏見決策
跳出盲點

打造零偏見決策

EMBA雜誌389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19.01.11

 

有信心的人點子應該比較聰明?過去成功過,照做應該錯不了?小心,你已經掉入大腦設下的決策陷阱了。


如果仔細觀察公司的會議或團隊交流,你很可能會發現,大家採用的意見不一定是最好的建議,而是因為提出意見的人具有領袖魅力,權力最大,或甚至是嗓門最響。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很常落入這樣的陷阱,將某些表象的特質與專業劃上等號。
 

神經領導力協會(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顧問史密斯(Khalil Smith)指出,這是因為人們的大腦喜歡抄捷徑。因此,若要清楚理性地做出好的決策,企業主管必須覺察決策中常有的偏見與盲點,並事先防範。
 

人們的腦袋日理萬機,無法事事都有意識地去處理。為了釋放腦力,大腦便建立了許多捷徑來簡化思考,如此一來,許多資訊便可無意識地處理,例如看到球飛來時我們會反射性閃躲。
 

如同知名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兩人所提出,人的腦中有兩個不同的思考系統。系統一是快思,例如直覺反應,系統二則是慢想,如刻意而細心的思考與分析。其中讓你避開球的便是系統一。
 

思考捷徑可為我們節省腦力,並縮減反應時間,但也會造成認知偏差。這些偏差包括,相似性偏見:較偏好與自己有共同點的人;經驗偏見:認為自己的主觀經驗與見解是唯一正確的;便利性偏見:當下直覺覺得對了就去做,不深入探究。
 

這些偏見使我們被某些特質欺瞞。凱洛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一項研究指出,主管通常較看好跟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才。管理學學者波特格(Preston Bottger)則指出,一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影響力,比較受他的發言時間影響,而不是他實際的專業能力。
 

如果大家都知道在場的專家是誰,還會受思考捷徑影響嗎?一項研究指出,即使如此,團隊也只有六二%的時候會聽從專家的話;其餘時候,團隊當中最外向的人還是會被視為權威人物。
 

事實上,會影響我們對發言者能力判定的,還有身高、性別、嗓門、自信程度等眾多因素。這些因素被管理學教授博納(Bryan Bonner)稱為「專業代理者」(proxies of expertise),因為它們與專業性無關,卻被用以判別專業。
 

在面試者中挑選適合團隊的成員;判斷應該進入A市場還是B市場;決定要採用會議中哪一個創新提案,企業主管在面臨種種決策時,設定一些方法避免落入盲點,才能做出對的選擇,推動公司成長。史密斯在策略與企業期刊(Strategy + Business)提出以下五個方法:

 

1.設定一個「如果怎麼樣,那麼就怎麼樣」計畫

 

就如一個意志薄弱的人,可以寫個「拒絕推銷三十六計」,然後勤加演練,你也能事先設計出應對「專業代理者」的計畫。
 

史密斯就舉例,你可以提醒自己:「如果我發現自己在會議中,非常認同某個充滿領袖魅力的人所講的話,那麼我就要在會議後,私下請第三人重複一次那個人所說的話,看我是否還是感到同意。」

 

2.設立緩衝空間
 

在上述的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翁讓自己在脫離「專業取代物」(那位人物的魅力)的情境下,比較客觀地吸收對方所釋放出的資訊。不僅如此,在他首次接受訊息到後續回應之間,也設有一個緩衝空間,讓他得以冷靜下來後再做決定。
 

在會議中也是如此。在眾人討論之後,但決策尚未底定之前,應該有段中場休息時間。如此一來,大家的腦袋便有時間可以降溫,從直覺性的思考系統一,轉換成較深思熟慮的系統二。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389期

 

相關文章 ARTICLES
給徬徨工作者的成功指南 短線時代,如何成為長期贏家
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做著一樣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熱情是什麼。此時,你需要以長 ... ...
2021.10.28
READ
正面思考 快樂是一種選擇
無數研究顯示,人們其實可以透過努力,改進每天日常的正負面感覺,以及對人生的整體滿 ... ...
2017.02.09
READ
個人管理 愛自己,從設立界線開始
因為壓力太大而胃食道逆流;因為焦慮而輾轉難眠;因為情緒而對家人亂發脾氣……,在繁 ... ...
2024.02.27
READ
關鍵時刻的決策指南 想清楚的藝術
你曾經因為做錯了某一個決定,懊悔許久;你曾經因為一時情緒,說出不該說的話,讓朋友 ... ...
2023.12.28
READ
開啟話題 點燃對話的七個問題
和別人聊天,你開頭第一句話通常是什麼?「最近好嗎?」、「你的職業是什麼?」、「你 ... ...
2017.07.11
READ
四個方式,提升心理韌性 向奧運選手學習韌性
海豹部隊經常面對出生入死的危險任務;奧運選手需要面臨萬眾矚目的比賽壓力,他們共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