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企業內訓看得出成效
Q.我們公司會定期舉辦企業內訓,除了一些專業知識的技能之外,也會提供額外的課程和講座,希望可以讓員工學習更多。
然而,上完課程以後,卻很難看出到底員工有沒有學習到什麼,訓練有沒有效果。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企業內訓更有成效?
A.外在環境變化快速,許多公司發現,員工現有的技能可能已經跟不上組織發展,因此安排各項的課程,希望快速提升員工能力。安排培訓課程一點也不難,但如何讓培訓課程有效,才是關鍵。
首先,公司要了解,不是聘請外部講師來公司上課,就一定能夠看到效果,培訓要有成效,企業必須「以終為始」進行思考,每一場企業內訓都要設定目標到底要解決哪些問題。教育訓練是有策略和方法的,不是領導人想到要上什麼課程,就要人資立刻去找人來公司上課。如果期望跟目的沒有弄清楚,這個課程可能只是滿足了老闆的想要,卻無法滿足員工的需要。
這次教育訓練的目的,是要宣傳新知識?還是要解決實際的問題?如果沒有釐清這些問題,只是請人來上課,上完課也不知道能獲得什麼效果,對員工和主管來說,企業內訓就會變成一種負擔,達不到真正的效果。
公司在企業內訓規劃訓練課程時,公司常有四個盲點:
X為了訓練而訓練
公司常給人資部門的績效指標為,教育訓練人數或是時數。然而,設定這樣的指標最後產生的結果就是,人資往往會為了達成數字而辦訓練,卻沒有去思考培訓真正目的是什麼。
教育訓練時,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學習成效評估。辦任何一場課程,都應該非常清楚,希望能夠從這場企業內訓的課程中,協助員工獲得什麼。
如果希望上完課程的員工行為改變,培訓前,公司應該具體列出要改變的行為,要求員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評,並由直屬主管進行他評。上完課一個月後,進行員工行為改變後測,兩者交叉比對,就可以看出培訓前後的差異。事後也可以針對行為改變較少的部分,進行強化與追蹤,達到學習效益。
此外,企業內訓常有的另一個問題是,給員工太多的課程。然而課程上得再多,如果沒有學用合一的話,從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來看,一個月後,員工記得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一。
X公司沒有塑造學習的文化
雖然教育訓練是由人資所辦,但如果領導人沒有帶頭重視,辦再多的培訓活動,成效都有限。
曾經有一位公司執行長,向我表示要舉辦讀書會,當我問他,有沒有讀過那本書,他的回答是:「沒有。」接著,我再問他,讀書會時他是否會全程參加?他表示,由於工作狀況未定,當天無法確認是否會出席。通常遇到這種狀況,我都會建議領導人,還是不要辦讀書會比較好。因為這會讓員工認為,反正老闆都不重視這件事,我為什麼要這麼認真?
學習文化一定要從高階主管自己以身作則,例如,我遇過另一家五十年的公司,每一次訓練課程,董事長、總經理都會親自參與,課程中也認真作筆記,並觀察主管在課程中的表現與意見,作為公司未來改善參考。高階主管展現出對課程的重視,員工自然在課程中也會更認真學習。
X訓練方法過於單一
許多公司企業內訓的方法就是實體課程,然而,教育訓練方法其實非常多元,除了授課之外,也可以採用讀書會、個案討論、虛擬實境與戶外尋寶等活動,讓培訓活動多元有趣。近期因為疫情關係,許多課程也轉為線上課程、微課程等,不限時空,讓員工根據自己的時間,彈性學習。若公司一直採取以單向授課的方式進行培訓,不僅沒有新意,也無法提高學習意願。
X欠缺激勵誘因
員工不知道上這堂課對他有什麼好處。如果員工上了這堂企業內訓課程以後績效提升,公司會不會提供額外績效獎金?有沒有機會晉升?如果公司能夠針對員工的表現,設定相應的激勵以及獎勵機制,更能夠讓員工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例如,設定能力津貼,鼓勵員工提升能力,將學習成果應用在工作上,經過公司的認定後,就會核發獎金。
另外,企業也可以給予員工考證照的補助,如果通過檢定,能夠獲得公司的激勵,例如獎金或休假。這樣一來,可以強化員工學習意願,也會降低員工對週末、下班時間培訓的抗拒。
針對員工的績效好壞,公司也應該拉開薪資的差距,以避免員工認為,我做得多、做得好,獎金也沒有變化,久而久之員工就會失去動力。
企業內訓要滿足員工的「需要」
企業內訓的重點其實在於員工。要讓公司的教育課程都能落實,幫助員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不妨參考以下五個方法:
1.邀請員工共同參與
如果員工沒有覺得很重要,也沒有意願學習,公司給他再多的資源,他也不會珍惜。
公司可以透過問卷分析和訪談,找出員工對公司過去的培訓方法,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同時,也要找出公司這三年的策略發展目標,為了符合公司三年後的發展,員工現有的能力有哪些方面不足,未來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兩者能力差異為何?主管將這些資訊彙整與員工討論,制定員工學習地圖,以及個人發展計劃。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