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選才新標準
回顧歷史長河,每一次生產力的飛躍,都改寫了人才的定義。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選才重「服從與體能」,泰勒主義下我們尋找像機器零件般穩定的「手」;二十世紀末的資訊革命,標準轉向「記憶與技能」,知識型工作者稱霸,我們尋找功能強大的「腦」。
如今,生成式AI掀起第三次人才革命。當AI擁有海量知識且邏輯超越常人,答題變得廉價,選才重點從解答力轉向判斷力。以下是三個關鍵維度:
1.定義問題的邏輯力:
從解題者變出題者。AI是最強解題機器,但無法定義「對的問題」。面試時,別只看對方如何回答,要看他如何「拆解」問題。平庸者背誦教科書;具判斷力者能將模糊挑戰,拆解為AI聽得懂的精確指令。他們不是跟AI搶答的做題家,而是對AI問出好問題的主人。
2.鑑賞品質的審美力:
從寫稿人變總編輯。當生成成本趨近於零,平庸資訊氾濫。AI能秒產十種方案,但哪一個符合品牌調性?哪一個合乎道德?品味與鑑賞力成為硬實力。人才須從生產內容的寫稿人,升級為具編輯思維的總編輯。在人與AI協作的新時代中,人的鑑賞力決定了整體的產出品質。
3.洞察本質的連結力:
從單點技能變抽象思維。現在跨領域答案唾手可得,真正的稀缺能力,是在AI提供的碎片化知識中抽絲剝繭。這種人才具備高層次抽象化思維。與AI協作時他能敏銳捕捉背後的「共性」與「特性」,連結成跨領域洞察。這不僅是學習熱情,更是一種能跨越學科邊界、將AI算力轉化為上帝視角的深層思維。
尋找AI龍騎士
未來組織中,人類升級至更高價值之處。我們不需要試圖靠雙腿跑贏開跑車的人,我們需要能駕馭強大力量的「AI龍騎士」:他們透過提示詞(韁繩)與判斷力(方向感),將AI的海量知識轉化為創見。這場人才戰,比的是誰能找到懂得御龍飛行的人。
不妨在面試加入十五分鐘AI實測:給應徵者一台開好ChatGPT 或 Gemini的筆電。給他一個模糊的商業難題,例如:請幫我規劃針對Z世代的快閃店活動大綱,並觀察他如何操作。
觀察重點不是最後答案,而是過程:他是否能與AI進行多輪對話來修正結果?他是否會質疑AI給出的錯誤數據?他是否展現了將AI當作思考夥伴,而非搜尋引擎的能力?這十五分鐘,會讓你能精準判斷他是否屬於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