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貼近客戶,也要貼近員工
公司要貼近使用者,要想到他的立場,這一點也應該運用在員工身上。在公司成長過程中,彭覺瑩如何提供支援,帶著團隊跨出舒適圈?
「有天半夜,我起床後睡不著,我覺得我好像無法掌握公司所有的客戶。」群曜醫療儀器公司執行長彭覺瑩這麼說道。這樣的憂喜半參的心情,正是許多創業家在公司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思考。
二○一八年,在醫療產業有超過二十年業務經驗的彭覺瑩,創立了群曜,專門銷售醫療儀器設備及耗材、生醫醫材等產品。創立初期,彭覺瑩一人跑遍各大醫院介紹產品,把產品引進上架到醫院。公司從他和一位會計開始,成長至今,北部和中部公司加起來大約有四十名同仁。
「一則是喜,一則是憂,開心的是公司營運步入軌道,但擔心的是,很多客戶自己沒接觸過,如果哪天員工離職,關係會不會斷掉?」他這麼說道。
這種危機意識開啟了公司系統的建置。在和人資討論後,他決定導入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這是我們這一兩年最大的變革」,彭覺瑩指出,有些業務會擔心,系統可能會削弱自己的影響力,因此過程中,領導人要與團隊持續溝通,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做,做了有什麼好處,有共識,團隊才會投入。
例如,他告訴同仁,如果公司有一個資料庫,在面對客戶時,他過去的歷史都有跡可循,這可以讓他們提供更符合對方需求的服務。
又例如,運用CRM系統可以輕鬆地把要用的資料拉出,做好簡報。彭覺瑩指出,以前內部開會,因每個人做簡報的能力不同,有點像個人魅力的展現,現在可以運用統一的格式,節省大家的心力,把重點更放在對外的溝通,而不是對內。
「我們要更貼近使用者,要想到別人的立場,這也包括對公司的員工,像是如何做管理,才會讓員工覺得幸福,覺得想要向上。」彭覺瑩指出,如果能讓流程改善,或是縮短速度或時間的事,只要合理他都願意投入。
他形容,每個人都是在做對的事情,例如,業務想要盡快出訂單,因為有訂單才會有獎金,但倉管要考量產品效期,需要有一些步驟。這些流程透過系統化的管理,就能讓部門間的工作更流暢。
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激發團隊主動提出,哪些流程可以調整,怎麼加快速度。例如,同仁的交際費用,以前是隔月十五號發。有員工提出能不能隔月十號就發,他覺得合理就和財務部門開會討論。最後發現透過ERP軟體串系統,能讓業務在報交際費用時直接進會計軟體,減少人工作業,省下一週的時間。
成就感,來自跨出舒適圈
創業路上遇到的每一個挑戰,都是改變的契機。在人的面向上,彭覺瑩也曾遇上挑戰,他曾遇到員工,同時兼賣其他公司的產品。「遇到事情後,你會開始反思,是哪裡做得不對?可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這個思考過程讓他更清楚,管理架構應該怎麼設計。例如,隨著員工人數成長,公司就必須在各種紀錄與制度上更加嚴謹。
此外,這個事件也讓他思考,公司給的薪資是否足夠。因此,之後在面試或員工入職前,他會特別去了解,對方認為自己的生活需要多少錢。他指出,公司要幫助員工有好的生活,員工才能全力展開。如果員工一直想著賺的錢不夠,想去做其他事情,沒辦法全心全意工作,是員工與公司兩方的損失。
「在這個工作中,如果要獲得成就感,就一定要跨出舒適圈挑戰,才能擴大業績。」彭覺瑩說道。群曜銷售的是醫療、手術使用等專業產品,業務團隊的訓練以及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在人才發展上,公司必須透過不同做法,協助團隊勇於跨出舒適圈。
例如,如果能用相同的語言,往往更能讓客戶產生共鳴。因此,公司會邀請醫師來內部演講,分享他們手術的案例。公司也把案例做成資料庫,讓團隊可以找到需要的資料。
好的業務就是要能解決問題,為了訓練團隊解決問題,公司透過跨部門協同合作,一起討論遇到的困境。此外,公司也舉辦或參與醫學研討會活動,提升公司能見度,幫助團隊更有信心。
走過前期創業的階段,目前彭覺瑩主要的工作在於帶領團隊,以及建立新產品。公司預計將推出自有品牌製造的產品。
群曜公司內部有一種大器的歐式風格,搭配著家庭式的溫馨感,這樣的工作環境都是彭覺瑩當初親自設計、找建材、監工,一步步打造出來的。他心中一個重要的經營理念是,要把公司打造成幸福企業。除了環境上,公司也提供每年分紅機制。「因為沒有這些人,公司只是一個招牌。」他這麼說道。
群曜醫療儀器
1.創立時間:2018年
2.產品:醫療器械、醫用雷射手術、微創治療設備、生醫醫材
3.主要顧客:醫院、醫學中心、診所
4.商業模式:進口代理與銷售、醫療解決方案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