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簡單習慣,讓你更成功
腦科學發現,真正的高效,往往來自放鬆大腦,讓潛意識接手。
管理顧問庫克(Jodie Cook)在富比士雜誌(Forbes)分享了以下三個來自神經科學的技巧,幫助你啟動潛意識、調整思維,輕鬆達成目標:
1. 適時放空,讓潛意識工作。
你有沒有發現,新奇的想法常在洗澡或散步時冒出來?因為這些時候,大腦會進入「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也就是潛意識在背景中運作、整理資料的狀態。此時,大腦會自動整理白天接收的資訊,包括你沒注意到的細節、未採納的建議,以及忽略的表情等。
科學家愛迪生和愛因斯坦、藝術家達利,都曾善用這種狀態。他們會在半夢半醒間,讓大腦進入這個模式。據說,愛迪生會握著鋼球坐著休息,當意識模糊,鋼球掉落發出聲響時,他會立刻醒來,把剛浮現的點子記下來。
想創新,不必死盯著螢幕。關掉電腦,去運動、聊天,或短暫休息,都能讓潛意識接手,產出專注狀態時想不到的解方。不妨像安排會議一樣,也定期安排這種放空時間。
2. 你的大腦,會相信你扮演的角色。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告訴我們,大腦會根據你反覆思考與做的事,重塑神經連結。如果,你每天進行視覺化練習,想像自己完成重要任務、簽下關鍵客戶,或收入穩定提升,你的神經路徑會重組,大腦就會傾向把這些狀態視為正常。
相反地,要是你經常抱怨財務壓力、機會稀少,這種信念也會不斷被大腦強化,使你下意識地遠離可能的成長機會。
就連面對帳單的態度,也會產生影響:如果你每次都懷著「我有能力付出」的心情付款,而不是焦慮與抗拒,大腦會開始認同你是個擁有資源的人,你的行為和選擇也會隨之改變,越來越像一個有資源、有信心的人。
3. 減少壓力,進入心流狀態。
壓力會讓你更努力,卻不一定更聰明,因為當大腦處於高壓狀態時,會分泌皮質醇,降低判斷力與創造力。
因此,奧運選手在備戰時,除了訓練技術,更重視心態管理。因為真正的好表現,來自心流(flow)狀態,也就是放鬆又專注、流暢不費力的精神狀態,而不是緊繃下的硬撐。
壓力與成功之間有一種微妙的矛盾:你越執著,越容易卡住;但如果能放鬆,反而能更清楚思考、發揮實力,找到有效的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