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決策的誕生,跟你想的不一樣
只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過度依賴最容易取得的資訊,小心!你已經無意識地掉入決策的陷阱。想和團隊一起,在迷霧中做出好決策,你需要注意哪些關鍵原則?
隨著外部環境愈加複雜,要在混沌中看見機會、在危機中做出選擇,領導者的決策能力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檢驗。
根據普華永道(PWC)的一項調查顯示,良好的決策,與企業的獲利表現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聯。換句話說,做出好決策,不僅是公司穩健運作的基礎,也與財務成效息息相關。
這些被驗證為有效的良好決策實務包括:預估各種可能結果的發生機率、鼓勵提出與高層不同的觀點、使決策標準透明公開,以及有意識地檢視自己是否正走在錯誤方向上。
然而,該調查同時也揭示了一項令人憂心的現實:即使領導人知道這些做法的價值,實際執行率卻不高。受訪執行長中表示,「超過六成時間會採用某項最佳實務」的比例,大多落在五到六成區間。
那麼,面對這樣的落差,主管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決策能力?PWC顧問戴維森(Lang Davison)在策略與商業期刊(Strategy+Business)指出,關鍵在於堅守三大要務:
1. 採取流程導向思維
用制度抵抗心理偏誤
提升決策品質的第一要務,是導入流程導向的思維。也就是說,領導人應透過設計良好的決策流程,來防範個人無意識偏誤對判斷力造成的干擾,降低決策風險。
在現實情境中,常見的心理偏誤無所不在。例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會讓人一旦形成初步判斷,之後便傾向只尋找支持該觀點的證據,忽略可能推翻原有想法的資訊,導致決策走向偏執。
錨定效應(anchoring)則使決策者,過度依賴最容易取得的資訊,例如在做資源配置時,僅參考去年的預算數字,忽略實際需求與市場變化。
而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則是經常讓人對於既有做法產生過度依賴,進而抗拒調整與創新,結果被時代拋在後頭。
流程導向的目的之一,是取代傳統常見的成果導向思維。過去許多領導人傾向以結果來評估決策的優劣,然而,決策結果常受到不可控外部因素影響,並非全然能反映決策品質。相較之下,決策流程才是領導者能掌握與優化的部分,因此更應成為管理焦點。
那麼,該如何設計能抵禦心理偏誤的決策流程?可以參考法國學者西伯尼(Olivier Sibony)提出的七項關鍵槓桿,靈活組合這些要素,打造穩健的決策流程。
- 正式程度:決策過程的結構化程度,包括流程是否有制度化設計、是否留下完整的決策紀錄。
- 層級結構:決策需經過多少層級、由誰參與,以及決策權限的分配機制。
- 資訊規則:規範進入決策討論的資料範圍,包括資訊的來源、數量與類型等。
- 參與程度:參與決策者的多樣性與參與深度,鼓勵橫向與縱向意見融合。
- 誘因動機:了解與設計決策參與者的行為動機,避免個人利益影響判斷。
- 討論過程:組織內策略討論的方式與風格,是否容許公開辯論與反對意見。
- 定案方式:包括如何收斂意見、誰來做出最終決定,以及如何評估決策結果。
這七個槓桿可視為決策設計的「積木」,領導者不需一次性全數採用,而應根據當下決策的特性與風險程度,選擇性地進行組合與調整,以建構出適配的流程架構。
舉例來說,研究指出,在如併購這類高風險的投資決策中,企業常容易陷入過度自信或過度樂觀的心理陷阱。此時,若能在投資決策流程中,引入高正式程度的審查機制、明確的層級結構,以及清楚定義的決策收斂規則,也就是同時啟用正式程度、層級結構,以及定案方式這三個槓桿,就能大幅降低偏誤干擾,提高判斷的客觀性與穩健性。
2. 建立多元決策文化
讓信任與辯論並存
決策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人是否掌握了足夠且多元的資訊。然而,資訊的取得並非只是領導人願意多聽,更關鍵在於組織成員是否「敢說」。也就是,除了領導者要廣納不同聲音,企業文化還必須讓人敢於提出異議。
許多企業在形式上宣稱鼓勵發言,但若缺乏心理安全感,員工即使心中有疑慮,也未必會主動發聲。特別是在面對層級權威時,若組織未建立讓人放心唱反調的環境,寶貴的反對意見往往難以浮現。因此,打造一個允許公開辯論與提出異議的文化,成為強化決策品質的第二個要務。
當組織成員能安心表達異見,領導者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決策的風險與盲點。例如,在考慮併購某家公司時,若領導人能同時聽到支持者的肯定分析,也能接收到潛在反對者對文化整合、資源錯配的疑慮,那麼做出的決策將更趨周延。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7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