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跨國團隊有效溝通?

我帶領一個跨國專案,開會時,同樣一句話,德國同事認為我講得「不夠直接」;馬來西亞同事覺得我「太過強勢」。另一方面,當我向美國總部主管報告進度時,他曾說,我說得太仔細,這不是他想聽的。到底該怎麼樣,才能更有效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溝通?
跨文化管理,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語言的問題,但實際的關鍵是能不能看見彼此的「不同」。同樣的一件事,因為不同的文化,所以角度不同,很可能就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這不代表誰對誰錯,只是背後的文化脈絡與價值觀不同。
面對這些差異,不要急著覺得困難。如果能帶著好奇心去觀察,就會更願意探索彼此的思維模式與行為邏輯;相反地,若把差異當成阻礙,往往容易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很難合作。
因此,要在跨文化情境下有效溝通,關鍵不僅是語言能力或表達技巧,而是能不能站在對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這樣做。當我們能掌握背後的邏輯與思維脈絡,溝通自然會更加順暢。
洞察文化差異的底層邏輯
不同文化會影響一個人的時間觀與決策模式,而這兩個面向往往正是產生摩擦與誤解的根源:
■從「時間觀」看文化。
在跨文化溝通中,最容易出現摩擦的就是對「準時」的定義。
在美國,準時被視為基本專業。若會議訂在早上十點,遲到五分鐘也許能勉強被接受,超過這個範圍就會被認為不可靠;在美國主管眼中,經常遲到會被貼上「不值得信任」的標籤。
在德國,準時更是嚴謹的執行標準。十點的會議,往往九點五十五分全員入座,十點準時開始;對他們來說,這代表的不只是專業,更是效率。
日本對準時的要求近乎苛刻。他們將準時視為尊重他人的文化態度,即使火車只晚到一分鐘,列車長也會向乘客鞠躬致歉;所以十點開會,就算只是延誤一分鐘,也要提早說明,並主動道歉。
在法國,則大不相同。在他們眼中,極度準時反而有時顯得過於制式,並帶來壓力感,因為他們認為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流暢度。例如早上十點的會議,也許有些人準時到場,也會發現有些人陸陸續續晚點進場,會前還會先聊聊天、喝杯咖啡,暖場之後才正式開始。因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先建立彼此的互動與連結。
在印度,延遲是一種常態,不代表不專業或沒效率。十點的會議,可能十點十五分才有人進來,十點三十分才正式展開,但這不代表會議不順利,也不影響最終的成果。印度同事擅長多工處理,就像高效的處理器一樣。對他們來說,SOP過於限制,路徑可以從A跳到C再回B,但最後還是能同時完成。
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避免錯誤解讀,例如,日本主管可能覺得印度團隊不尊重會議;法國主管則可能覺得德國團隊太緊繃。在帶領跨文化團隊時,成員應放下「應該怎樣」的預設,改以「他們為什麼會這樣」來看待差異。
■從「決策模式」看溝通。
不同文化的企業,決策模式也不同,溝通策略也要隨之調整。
在東方文化,多屬「權威式決策」。像台灣、韓國都很習慣這樣的模式:由上而下一人決定,因此決策與執行快速有效率。事情能不能推進,關鍵在於找到能拍板的人;與其和一群團隊成員反覆討論,不如先搞清楚誰是決策者,直接與他溝通。
在北歐與法國,則偏好「共識型決策」。主管與團隊成員會一起討論,認為要考量所有人的意見,才能得出最適當的決策,取得共識後,專案才會推進。例如,在法商工作時,我常利用咖啡時間,和同事個別聊天、交換意見。在非正式場合建立共識,後續才容易推動事情。這雖然需要更多前期溝通,但能確保團隊的參與和認同感。
在日本,則是「混合型決策」。表面上主管決定,但如果基層沒達成共識,事情也推不動;因此需要逐層凝聚意見,速度相對最慢。日系文化很信任權威,所以如果能展現專業與影響力,會更容易被團隊接受與支持。
掌握不同文化的決策邏輯,才能判斷該和誰溝通、如何溝通,避免花了很多力氣,卻說不到重點。
有效溝通的三大原則
溝通對許多人來說,原本就已經不容易,如果又加上跨文化、時間壓力,就更容易讓人出錯。
例如,多年前有一次,我參加一場會議。當時有一位認真負責的產品經理,準備了一百頁的簡報,卻因無法正面回答國外主管的提問而卡關。簡報才到第五頁,主管就問了他三次:「請直接告訴我,你對這個策略的建議是什麼?」但這位產品經理每次都回答:「我有準備,等一下會講。」最後整場簡報只講了五頁,他就被請下台。
在時間壓力與情緒的雙重壓力下,這位產品經理無法即時回應,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掌握溝通中最重要的三個原則:
1. 直接回應問題
避免敘述型鋪陳,掌握六W
在東方文化裡,我們從小被訓練「起承轉合」的表達方式,習慣先鋪陳細節再切入重點;但在外國主管聽來,這種「敘述型」表達常被視為不夠精準。他們習慣用六W的結構來接收訊息:誰(Who)、做什麼(What)、何時(When)、在哪裡(Where)、為什麼(Why)、如何做(How)。
例如,當主管要產品經理直接說出主張時,他期待的是立刻聽到一個明確、符合六W的答案;但產品經理反覆回答「我有準備,等一下會講。」就是典型的敘述型回應,無法讓主管了解狀況,以及他的想法,導致對話無法繼續。
其實,主管通常想知道的無非三件事:目標是什麼?進度到哪裡?遇到什麼困難、需要什麼協助?只要依這些方向作答,就能避免答非所問,讓溝通更有效。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