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如何與跨國團隊有效溝通?
克蘭詩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陳素慧

如何與跨國團隊有效溝通?

EMBA雜誌470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9.30

 

我帶領一個跨國專案,開會時,同樣一句話,德國同事認為我講得「不夠直接」;馬來西亞同事覺得我「太過強勢」。另一方面,當我向美國總部主管報告進度時,他曾說,我說得太仔細,這不是他想聽的。到底該怎麼樣,才能更有效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溝通?


跨文化管理,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語言的問題,但實際的關鍵是能不能看見彼此的「不同」。同樣的一件事,因為不同的文化,所以角度不同,很可能就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這不代表誰對誰錯,只是背後的文化脈絡與價值觀不同。


面對這些差異,不要急著覺得困難。如果能帶著好奇心去觀察,就會更願意探索彼此的思維模式與行為邏輯;相反地,若把差異當成阻礙,往往容易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很難合作。


因此,要在跨文化情境下有效溝通,關鍵不僅是語言能力或表達技巧,而是能不能站在對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這樣做。當我們能掌握背後的邏輯與思維脈絡,溝通自然會更加順暢。


洞察文化差異的底層邏輯


不同文化會影響一個人的時間觀與決策模式,而這兩個面向往往正是產生摩擦與誤解的根源:


■從「時間觀」看文化。

 

在跨文化溝通中,最容易出現摩擦的就是對「準時」的定義。


在美國,準時被視為基本專業。若會議訂在早上十點,遲到五分鐘也許能勉強被接受,超過這個範圍就會被認為不可靠;在美國主管眼中,經常遲到會被貼上「不值得信任」的標籤。


在德國,準時更是嚴謹的執行標準。十點的會議,往往九點五十五分全員入座,十點準時開始;對他們來說,這代表的不只是專業,更是效率。


日本對準時的要求近乎苛刻。他們將準時視為尊重他人的文化態度,即使火車只晚到一分鐘,列車長也會向乘客鞠躬致歉;所以十點開會,就算只是延誤一分鐘,也要提早說明,並主動道歉。


在法國,則大不相同。在他們眼中,極度準時反而有時顯得過於制式,並帶來壓力感,因為他們認為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流暢度。例如早上十點的會議,也許有些人準時到場,也會發現有些人陸陸續續晚點進場,會前還會先聊聊天、喝杯咖啡,暖場之後才正式開始。因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先建立彼此的互動與連結。


在印度,延遲是一種常態,不代表不專業或沒效率。十點的會議,可能十點十五分才有人進來,十點三十分才正式展開,但這不代表會議不順利,也不影響最終的成果。印度同事擅長多工處理,就像高效的處理器一樣。對他們來說,SOP過於限制,路徑可以從A跳到C再回B,但最後還是能同時完成。


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避免錯誤解讀,例如,日本主管可能覺得印度團隊不尊重會議;法國主管則可能覺得德國團隊太緊繃。在帶領跨文化團隊時,成員應放下「應該怎樣」的預設,改以「他們為什麼會這樣」來看待差異。


■從「決策模式」看溝通。

 

不同文化的企業,決策模式也不同,溝通策略也要隨之調整。


在東方文化,多屬「權威式決策」。像台灣、韓國都很習慣這樣的模式:由上而下一人決定,因此決策與執行快速有效率。事情能不能推進,關鍵在於找到能拍板的人;與其和一群團隊成員反覆討論,不如先搞清楚誰是決策者,直接與他溝通。


在北歐與法國,則偏好「共識型決策」。主管與團隊成員會一起討論,認為要考量所有人的意見,才能得出最適當的決策,取得共識後,專案才會推進。例如,在法商工作時,我常利用咖啡時間,和同事個別聊天、交換意見。在非正式場合建立共識,後續才容易推動事情。這雖然需要更多前期溝通,但能確保團隊的參與和認同感。


在日本,則是「混合型決策」。表面上主管決定,但如果基層沒達成共識,事情也推不動;因此需要逐層凝聚意見,速度相對最慢。日系文化很信任權威,所以如果能展現專業與影響力,會更容易被團隊接受與支持。


掌握不同文化的決策邏輯,才能判斷該和誰溝通、如何溝通,避免花了很多力氣,卻說不到重點。


有效溝通的三大原則


溝通對許多人來說,原本就已經不容易,如果又加上跨文化、時間壓力,就更容易讓人出錯。


例如,多年前有一次,我參加一場會議。當時有一位認真負責的產品經理,準備了一百頁的簡報,卻因無法正面回答國外主管的提問而卡關。簡報才到第五頁,主管就問了他三次:「請直接告訴我,你對這個策略的建議是什麼?」但這位產品經理每次都回答:「我有準備,等一下會講。」最後整場簡報只講了五頁,他就被請下台。


在時間壓力與情緒的雙重壓力下,這位產品經理無法即時回應,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掌握溝通中最重要的三個原則:


1. 直接回應問題
避免敘述型鋪陳,掌握六W


在東方文化裡,我們從小被訓練「起承轉合」的表達方式,習慣先鋪陳細節再切入重點;但在外國主管聽來,這種「敘述型」表達常被視為不夠精準。他們習慣用六W的結構來接收訊息:誰(Who)、做什麼(What)、何時(When)、在哪裡(Where)、為什麼(Why)、如何做(How)。


例如,當主管要產品經理直接說出主張時,他期待的是立刻聽到一個明確、符合六W的答案;但產品經理反覆回答「我有準備,等一下會講。」就是典型的敘述型回應,無法讓主管了解狀況,以及他的想法,導致對話無法繼續。


其實,主管通常想知道的無非三件事:目標是什麼?進度到哪裡?遇到什麼困難、需要什麼協助?只要依這些方向作答,就能避免答非所問,讓溝通更有效。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70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領導力 成功企業家的管理守則
成功企業家,如何日復一日拿出最好的工作表現?公司雜誌日前公布了今年度美國有最佳領 ... ...
2021.11.29
READ
星芽社會企業 找到做好事的「價值」
如果讓做好事的人,得到應有的回饋,善的循環就會產生。這個想法讓星芽社會企業,打造 ... ...
2025.04.29
READ
學習者心態 像玩家一樣勇敢
環境快速變動,今天,企業主管必須像一個玩家、新手,或孩童一樣,好奇、勇敢,不斷探 ... ...
2019.12.20
READ
企業案例 柯達帝國消失的真正原因
每當談到伊士曼柯達公司,大家常常都會談到,當初因為公司的主管沒有意識到,數位科技 ... ...
邁特創新基地 找出有大未來的小客戶
當客戶成長到一定規模,就會去找更大型的供應商,戴憶帆因此開始與有潛力的小客戶合作 ... ...
2023.12.28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