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點壓力,讓你快速學習

臨危受命,反而發揮實力;還沒準備好,卻做出最佳表現。刻意將自己置於有壓力、需負責的情境之中,能激發潛能,讓自己快速成長與學習。
那場臨時被拉上台的簡報、那次臨危授命接手的一個混亂專案、那回你決定離開舒適的工作,走上一條不確定卻更具潛力的路。回想職涯或生活中關鍵的轉捩點,那些時刻的你往往還沒有準備好,但是卻動了起來。
讓你真正成長的時刻,往往不是最舒服的時候。管理書籍作者弗林(Pat Flynn)稱這種模式為:「主動強制作用」(Voluntary Force Functions):刻意將自己置於有壓力、需負責、必須交付成果的情境之中,以此迫使自己快速成長與學習。
想要學習與成長,我們可以自己「設計」壓力,像是設下不能延期的承諾、選擇有後果的挑戰,讓自己非做不可。就像你可能不會為了十週以後的演講,拿出百分之百的力氣,而會在三天後要登台的演說中,全力以赴,展現驚人效率。
主動製造壓力,也是一種激發潛力的方式。在為自己設計能促進學習成長的壓力環境時,應該留意什麼?弗林在最近出版的「精實學習」(Lean Learning)一書中提出,「主動強制作用」架構的五個要素:
1. 放手一搏的瞬間
你心裡想做某件事已經許久,甚至寫下了詳盡的計畫,但如果從未實際去執行,這些意圖就永遠只是紙上談兵。唯有在你即使內心充滿恐懼,仍然選擇「放手一搏」的那一刻,所有空想才會真正轉化為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放手一搏」,並不是一時衝動或莽撞行事,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所做的決定。即便你已意識到前方的挑戰艱鉅,仍選擇跨出那一步,這才是真正的行動轉捩點。
那麼,「放手一搏的瞬間」會是什麼模樣呢?對一位想學習街舞的人來說,可能是他按下報名課程的那一刻;對一位有志創業的上班族來說,可能是他鼓起勇氣,遞出辭呈的當下。這些瞬間,正是從猶豫跨入承擔的關鍵節點。
2. 有時間限制的承諾
當你許下一個承諾,卻沒有設定明確的期限,這個承諾很可能不會被實踐。
為了避免外在干擾,或是自己拖延的習慣導致承諾久未兌現,我們必須為每項承諾設下具體、明確的時間限制。更關鍵的是,這個期限必須具備「不可動搖性」,它不能只是象徵性地寫在行事曆上,而應該要有實際的約束力。
最好還能安排某個人擔任監督角色,使你對自己的承諾負起責任。否則這個期限很容易在各種瑣事或藉口的推延下不斷順延,最終落入明日復明日的循環,結果一事無成。
3. 重大的後果
你所承諾要完成的事情,應該要伴隨某種風險或代價,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實踐承諾,或沒有好好完成它,就必須承受明確且具份量的後果。
這些後果的嚴重程度要適中,強度足以讓你因為害怕失敗而產生行動力,但又不能嚴重到讓你從一開始就不敢挑戰,因為無法承擔失敗的代價。
舉例來說,一位女性承諾擔任好友婚禮的伴娘,並訂下三個月內瘦身成功的目標。如果她未達成,不只是讓自己失望,更可能讓朋友的婚禮留下遺憾。這種情感層面的後果,往往足以形成推動自己的壓力。
而後果也可能是經濟上的,例如,某員工選擇辭職創業,卻未全心投入、準備不足,那麼他可能要面對的,是收入不穩定,甚至財務困難。這些實質的代價,會促使你更加認真看待每一項承諾與行動。
4. 有意義的挑戰
若想讓自己更有動力去履行承諾,所選擇的挑戰本身就必須對你具有意義。挑戰越是貼近你的價值觀或人生目標,越能激發你持續投入,即使過程艱辛,也不會輕言放棄。
這份「意義感」可能來自於,這項挑戰與你的核心價值或長遠目標的一致性,也可能來自於你深知完成這項挑戰後,將獲得實質的益處或成長機會。
舉例來說,弗林原本非常害怕公開演講,但他清楚知道,演說能力對於他的事業發展相當重要。因此,他選擇刻意接下演講邀約,逼迫自己離開舒適圈,正面迎戰那個長久以來讓他退縮的恐懼。這種基於長遠目標所做的選擇,就是典型的「有意義的挑戰」。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