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當AI成為你的績效評估者
關鍵話題

當AI成為你的績效評估者

EMBA雜誌468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7.31


好不容易完成一個專案,還來不及喘口氣,AI助理便已產出一份詳盡報告,列出你對這個專案的貢獻。這是前IBM人工智慧平台華生(Watson)開發者費魯奇(David Ferrucci)的親身經歷,也揭示了未來工作樣貌的轉變。


原本,他只是請AI計算自己在一項協作寫作專案中投入的時間,卻意外收到一份分析報告;記錄他如何撰寫初稿、修改、提問與回應,以及各階段的思考歷程。


報告指出,他歷經四十七次工作階段、共花費三十四小時,產出逾一千兩百則問答互動。AI呈現數據,更解讀行為;評估顯示,費魯奇不只下指令,更主導整體思路與架構,扮演創意總監、理論建構者與總編輯的角色。這宛如一面無所遁形的鏡子,不只顯示他做了什麼,更呈現出他是如何做的。


這讓費魯奇意識到,當AI從協作者轉為評估者,衡量績效的邏輯也可能被改寫。他在財星雜誌(Fortune)指出,這種評估方式極具顛覆性。傳統評量聚焦於成果或發言表現,卻忽略深度思考與反覆推敲的隱性貢獻。AI則讓這些過程得以量化與可視化,為被忽視的努力創造被看見的機會。


然而,這種高度透明也令人不安;當每一次猶豫、錯誤嘗試,或未成形的想法都被記錄,創意工作的心理安全感將受衝擊。我們會因此變得保守嗎?即使AI是中立觀察者,被監控的焦慮仍可能改變我們的選擇與工作方式。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AI分析被納入正式評估,卻缺乏審慎設計,可能延續既有偏見;畢竟AI仍受限於訓練資料與開發者預設的判斷標準。此外,當人與AI協作時,我們該如何界定創意歸屬?


為避免這些風險,費魯奇提出五項設計原則:


一、透明性:使用者應理解AI如何評判他們的工作;二、防操控:防止使用者或管理者操弄系統結果;三、一致性:評量標準應在多個部門一致適用,避免隨時間或對象改變;四、可稽核性:AI也需接受檢驗,承擔偏誤責任;五、與人交叉比對:AI評估應定期與人類判斷比對,以釐清落差。


若能落實這些原則,AI有潛力補足人類評估盲點,建立更具洞察力與公平性的績效機制。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個人管理 你有「救星情結」嗎?
如果你很容易陷入別人的問題當中,常常無法停止討論、擔心別人的問題,卻對於接受別人 ... ...
2023.08.31
READ
時刻學習 當一輩子的學生
今年三十五歲的財務顧問塞提,專門提供一般民眾理財建議。他所創設立的理財網站,擁有 ... ...
2017.09.19
READ
配客嘉公司 共享包裝,網購環保新做法
台灣電商市場蓬勃發展,卻也造成了環境的負擔。配客嘉如何以共享包裝概念,串起線上與 ... ...
2020.09.29
READ
個人管理 向即興喜劇演員學四件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產業環境的巨大變動,以及工作挑戰等種種壓力,領導人應該如 ... ...
2020.04.29
READ
拓展人際關係 社交達人的四個做法
如何在社交場合拓展人際關係?聚會裡擅常社交的人,通常具備以下四種特徵... ...
2018.11.05
READ
創新思維 設定失敗預算
有些人努力避免失敗,但有些人刻意為自己設定失敗的目標,鼓勵自己走出舒適圈。躋身億 ... ...
2024.07.31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