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當AI成為你的績效評估者
關鍵話題

當AI成為你的績效評估者

EMBA雜誌468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7.31


好不容易完成一個專案,還來不及喘口氣,AI助理便已產出一份詳盡報告,列出你對這個專案的貢獻。這是前IBM人工智慧平台華生(Watson)開發者費魯奇(David Ferrucci)的親身經歷,也揭示了未來工作樣貌的轉變。


原本,他只是請AI計算自己在一項協作寫作專案中投入的時間,卻意外收到一份分析報告;記錄他如何撰寫初稿、修改、提問與回應,以及各階段的思考歷程。


報告指出,他歷經四十七次工作階段、共花費三十四小時,產出逾一千兩百則問答互動。AI呈現數據,更解讀行為;評估顯示,費魯奇不只下指令,更主導整體思路與架構,扮演創意總監、理論建構者與總編輯的角色。這宛如一面無所遁形的鏡子,不只顯示他做了什麼,更呈現出他是如何做的。


這讓費魯奇意識到,當AI從協作者轉為評估者,衡量績效的邏輯也可能被改寫。他在財星雜誌(Fortune)指出,這種評估方式極具顛覆性。傳統評量聚焦於成果或發言表現,卻忽略深度思考與反覆推敲的隱性貢獻。AI則讓這些過程得以量化與可視化,為被忽視的努力創造被看見的機會。


然而,這種高度透明也令人不安;當每一次猶豫、錯誤嘗試,或未成形的想法都被記錄,創意工作的心理安全感將受衝擊。我們會因此變得保守嗎?即使AI是中立觀察者,被監控的焦慮仍可能改變我們的選擇與工作方式。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AI分析被納入正式評估,卻缺乏審慎設計,可能延續既有偏見;畢竟AI仍受限於訓練資料與開發者預設的判斷標準。此外,當人與AI協作時,我們該如何界定創意歸屬?


為避免這些風險,費魯奇提出五項設計原則:


一、透明性:使用者應理解AI如何評判他們的工作;二、防操控:防止使用者或管理者操弄系統結果;三、一致性:評量標準應在多個部門一致適用,避免隨時間或對象改變;四、可稽核性:AI也需接受檢驗,承擔偏誤責任;五、與人交叉比對:AI評估應定期與人類判斷比對,以釐清落差。


若能落實這些原則,AI有潛力補足人類評估盲點,建立更具洞察力與公平性的績效機制。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反思性探詢 教練那個人,不是教練那個問題
許多人在教練時不斷想:「我要如何問對的問題?」事實上,教練的重點在人,不在問題。 ... ...
2020.08.31
READ
個人管理 在每一個工作中創造意義
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在踏入職場前,心中往往充滿期待與疑惑;對已經投入職場許久的工 ... ...
2024.07.31
READ
哈佛醫學院教練學院創辦人克芙曼 (Carol Kauffman) 如何面對負能量,以及難相處的上司
環境充滿不確定的,每個人都承受巨大壓力,也暴露在各種負能量之下。當身邊的人不停抱 ... ...
2021.08.31
READ
個人管理 運用四個秘訣斷捨離
你是否苦於家中到處堆滿雜物,又常常找不到東西?處在大量居家物品的環境中,的確容易 ... ...
2025.01.22
READ
法國設計大師史塔克Philippe Starck 設計大師談「設計」
「設計只有實用性。」物體要先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才有可能去談美感。設計的作用是在幫 ... ...
2020.07.30
READ
個人管理 永遠不要獨自哭泣
去年夏天,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問卷調查了將近兩千位成年人,結果顯示,有高達兩 ... ...
2023.07.31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