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成為不確定時代的贏家
角度1:應對政治風險

成為不確定時代的贏家

EMBA雜誌465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4.29

 

當突如其來的政治變動,讓許多企業成本上升,策略失靈,企業必須重新思考自己與政治互動的方式。向利樂公司、巴菲特等跨國企業與領導人,學習感知弱訊號,提升政治風險的準備力。


當企業正在思考生成式AI的未來、面對能源稀缺、成本上漲的挑戰時,有一股更難預測的力量,正衝擊著企業的種種決策:政治變動風險。


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企業早已歷經連番震盪。從俄烏戰爭、中東衝突,到二○二五年美國總統大選等接連不斷的政治變動,讓許多企業的策略幾乎無法穩定落地。


根據BCG顧問公司一項涵蓋近七千家企業、橫跨二十年的研究分析顯示,企業獲利表現的差異,已有高達四三%來自「情境因素」(contextual factors),包括地緣政治、科技突破,以及氣候變遷等,這些都遠超過企業內部或產業本身的影響力。


BCG亨德森研究所策略實驗室領導人賈伯(Adam Job)提醒,特別是政治變動,已成為今天最不可忽視的變數,政治風險不再只是地圖角落的備註,而是主戰場的一部分。高階主管若無法正視其特性與影響,就會在突如其來的浪潮中措手不及;企業若未將「政治風險」納入策略設計,將難以建立真正的韌性與前瞻。


重新思考企業與政治的互動方式,才能讓企業在風險中穩健前行。賈伯等顧問在史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中,提出一套協助企業應對政策變動挑戰的做法:


第一階段:感知政治風險


1. 利樂公司
觀察政治地貌,讓資訊進入決策


若要有效制定政治風險策略,企業領導人必須先接受一個事實:只關注公司本身,以及其市場環境已經不夠了。


企業需要建立偵測政策趨勢的能力,例如定期與相關政治人士互動、參與政治論壇,或是隨團出訪。加入產業聯盟也是一種務實做法,這些聯盟可協助成員公司追蹤相關法規,並促成與政治決策者的交流。


在掌握重要政治動態的基礎上,企業可以進一步追蹤相關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以便及早察覺某些議題正在升溫。例如,歐洲食品加工與包裝巨擘利樂公司( Tetra Pak ),就追蹤並解讀超過四十項全球指標,涵蓋包裝與廢棄物法規、回收基礎建設投資等項目。


更進一步,企業也可以主動蒐集與分析「弱訊號」(weak signals),以預測可能出現的新政策,舉例來說,可以藉由了解大眾在相關議題上的情緒與觀點,來研判政策走向。麻省理工學院與微軟的研究人員就曾指出,社群媒體上的互動數據,可以高度準確地預測政策變動的結果。


2. 汽車製造公司
發展情境推演,預演未來政治路徑


預測不等於預知未來,而是準備好面對多種可能的狀況。為了因應政治決策可能帶來的衝擊,企業必須以情境思維來進行準備。透過延伸現有政治趨勢,或將多個趨勢結合,甚至如世界經濟論壇所建議,從科幻作品中描繪的另類未來獲得靈感。策略規劃人員可以描繪出各種可能的未來政治局勢,進而更清楚理解潛在的機會與風險。


一旦描繪出與企業高度相關的一組情境,策略團隊就能進一步辨識與這些情境相對應的「預警指標」,也就是那些顯示某一情境逐漸成為現實,並且與之相關的能力需求正在上升的徵兆。


例如,汽車製造公司預測一種未來情境是:「某國會在明年實施更嚴格的碳排法規」。因此開始觀察一些「預警指標」,像是:該國環保部門近期是否公開談論相關法案?是否出現公眾輿論對碳排放加強監管的呼聲?是否出現政治人物在選舉中將此議題列為政見?


如果發現這些指標開始同時出現或頻率增加,就代表這個情境可能成真,公司要接著採取行動,像是開始盤點自身碳排量、加快開發電動車、調整行銷策略等等。


進行情境思考不僅需要具備延伸、組合與分析關鍵趨勢的專業能力,同樣重要的是,企業領導人也必須願意跳脫現有的世界觀與思維模式,真誠面對那些看似不可能,卻可能帶來重大影響的未來局勢。


3. 波克夏海瑟威公司
精選戰場,設定合理參與邊界


不是所有政治議題都值得企業介入。 公司應聚焦在與自身核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政治議題,這樣的介入才具正當性,也讓企業能以專業角色參與討論。例如,汽車製造商就應該在車輛安全規範或排放標準等議題上發聲。


近年來,企業面臨來自利害關係人日益強烈的壓力,被要求「表態」或「發聲」。要減緩這類壓力,企業也應明確定義「機構中立」的立場。舉例來說,自一九六七年起,芝加哥大學就明確表態:「學校應作為批判者的家與支持者,而非批判者本身。」


這一立場讓芝加哥大學在面對近期政治議題時,比其他學術機構更能穩健應對。例如,在美國各地校園近期針對中東戰爭的抗議活動中,芝加哥大學雖也有相關聲音,但並未因此出現高層請辭,或學校領導人被傳喚作證的情況。


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也採取類似做法,其執行長巴菲特(Warren Buffet)雖然經常對政治議題直言不諱,但公司從不介入社會運動,他堅持不以公司作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工具,反而維持了品牌的一致性與長期信任。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5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遠傳電信公司總經理井琪 不要讓轉型成為國王的新衣
數位科技崛起,5G時代來臨,為電信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會,二○一八年,曾在A ... ...
2020.06.01
READ
中華動態競爭戰略發展學會理事長陳昭良 面對強大競爭者,如何找出突破點?
我們是一家科學儀器代理商,最近代理了一款水質檢測儀器,特色是可以更快速地完成檢測 ... ...
2024.08.29
READ
創新創業 兩個工具,讓點子成真
創新存在著一個弔詭的現象。當創新的想法越新奇、極端,或者帶有風險時,就越難獲得創 ... ...
2021.01.28
READ
排行榜 10大突破品牌
不到十年內,這些品牌獲得了傳統公司需要幾十年努力才能獲得的消費者關注。拜智慧型手 ... ...
2017.02.03
READ
程泰機械公司董事長楊德華 無法改變別人,那就改變自己
過去十幾年來,楊德華透過併購創造綜效,運用集團的力量,推動旗下兩家上市公司大幅成 ... ...
2017.07.27
READ
你覺得這產品如何? 產品回饋,應該這樣給
向同仁展示新產品,卻得到一堆不專業的批評;給別人產品回饋,卻惹來一陣怒氣。想讓回 ... ...
2019.01.29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