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力資源 > 高效團隊合作的秘密
頂尖人才≠頂尖團隊

高效團隊合作的秘密

EMBA雜誌462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5.01.22

 

一群頂尖人才,不一定能創造最好的成績;一群超級明星運動員,並不保證能贏得比賽。這是因為,個人表現雖然關鍵,但成員之間的協作與互動,更加影響團隊的表現。如何讓團隊互相合作,進而打造一支高效團隊?


美國男子奧運四百公尺接力隊,集結了全國最優秀的選手,卻在接棒時經常發生失誤,二○二四年奧運會上甚至被取消資格。關鍵就在於,美國隊常在最後一刻調整跑者順序,相較於其他隊伍,美國隊跑者在各自位置上練習的時間少之又少。他們忽略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而把希望寄託在個人表現上。


美國男子奧運四百公尺接力隊的例子突顯了,團隊中的每個角色都由頂尖人才組成,不一定能達到最好的成績;由超級明星組成的團隊並不保證成功,甚至可能造成更差的表現。這是因為個人表現雖然重要,但僅是每個人發揮最佳表現還不夠,個體成員之間的互動更加重要,這就是團隊的效能。


許多研究與案例都證實,團隊效能(team effectiveness)對公司極為關鍵。團隊效能的定義是「團隊共同持續創造成果的能力」。然而,當團隊表現不佳時,許多公司經常只看到較為表面的問題,沒有探究更深層的因素,導致治標不治本。


例如,當團隊無法發揮最佳表現時,公司可能會怪罪主管能力不足,因此請他自我精進,或乾脆換個人做做看;又或是歸咎於團隊成員合不來,因此要求舉辦促進情感的活動,希望就此提升團隊的默契。


事實上,真正對團隊效能有重大影響的是,團隊的「健康驅動要素」(health drivers),如多元觀點、歸屬感、創新思維等。德史邁特(Aaron De Smet)等麥肯錫資深顧問,在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指出,只要找出哪些健康驅動要素,對自己的團隊效能有重要影響,就能讓團隊合作大幅提高效能。


健康驅動要素可以分成四大類,而這四大類之下,有十七種驅動要素(參見附圖一)。但團隊不用十七個行為都樣樣俱全,在麥肯錫研究中,績效排名前四分之三的團隊,大約也只有十一個健康驅動要素做得非常好。


然而這些健康要素中,有四個不應忽視、影響力最大的要素,那就是信賴、溝通、創新思維與決策。在這四方面表現高於平均的團隊,其效率與創新能力都更強,也更可能為利害關係人與顧客帶來更佳的成果。


三大團隊原型


要判斷團隊應該著重於哪些驅動要素,以提升效能,一個方法是基於其團隊原型。透過團隊的成果相依(outcome independence),與任務相依(task independence)程度,可以得知自己的團隊是哪一種原型。


所謂成果相依程度是指,成員個體的成果與成敗,有多依賴其他成員與團隊整體。如果相依度高,那麼每個成員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相依度低的話,那就互不相關。


任務相依程度則是指,若要達到目標,成員之間得互動到什麼地步。相依度高代表,彼此在工作過程中都得密切協作;相依度低的話,就是各做各的。


基於成果與任務相依度的高低,團隊大致可以分成三大原型: 


> 單車型


此類團隊成果相依度,以及任務相依度都是中等。單車比賽中,騎士或許會互相幫忙,比如一同對抗風阻,但基本上還是各騎各的。而團隊的成敗則同時受個人表現跟眾人共同努力(像上述的對抗風阻)所影響。


一般來說,公司的人才招募團隊就屬這類。每個成員都負責流程的某個面向,比如招募人員會尋找與篩選候選人,用人主管則負責面試。只是雙方雖必須相互協調,但各自的分內工作又可以獨立完成。


對這類團隊來說,想改善團隊效能,應該把信任、溝通、創新思維,以及決策這四個主要驅動要素做好即可。


> 接力型


此類團隊成果相依度中等,雖然整體表現是大家合力的結果,但每個人在自己所負責範圍的表現也很關鍵。不過團隊的任務相依度就很高了,畢竟跑者要能精準交棒到下一個人手中,亟需雙方協調。


接力型的一個範例就是敏捷式軟體開發團隊。每個工程師都各自負責研發產品的某功能,如果該功能有程式錯誤,只要其他成員所製作的功能沒問題,說不定軟體也還能順利運作。儘管如此,在研發過程所有成員還是得頻繁協作。


這類的團隊除了應該做好四個主要驅動要素外,若要提高效能,還必須強化目標、投入度,以及認可這三個要素。這是因為任務相依性高,所以成員之間必須目標一致而且全心投入,而成員的付出也應被表揚,使他們願意繼續共同努力。


> 划船型


此類團隊成果相依度高,因為要成功,必須所有成員完美協作;任務相依度也高,因為每個划手動作都必須同步,才能在飛速前行的同時不致於翻船。


醫院手術室團隊就是划船型的團隊。一場手術要成功,必須在場所有人不只把分內工作做到最好,還彼此確實協調。


要提高效能,這類團隊除了四個主要驅動要素外,還要重視職責定義與歸屬感這兩個面向。唯有職責定義清晰,所有成員在密切合作時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成員對團隊有歸屬感,則有利於一同邁向成功。


團隊可以一起討論,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型。麥肯錫的研究發現,有高達五四%的團隊,其成員對於自家團隊的成果與任務相依程度,是高是低沒有共識,至少其中一項有出入。成員之間因認知不同,未能以最有效的方式相互配合,會導致團隊績效差強人意。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2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成功轉型的關鍵拼圖 建立新能力,讓轉型開花結果
很多公司變革轉型失敗的一大原因在於, 公司忽略了員工的能力和心態必須跟著轉變。 ... ...
2023.12.04
READ
人力資源 三個問題,找到高EQ人才
不論是對個人或企業,情緒商數(EQ)都將是創造差異化的關鍵。怎麼做,才能找到高E ... ...
2019.05.01
READ
人才發展 谷歌主管養成班
推特創辦人威廉斯、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全都是谷歌的前員工。谷歌何以能培養出如此多 ... ...
2018.11.28
READ
成為彼此的後盾 成功團隊的三個密碼
從專業球隊到知名劇團,強大的向心力讓這些團隊無往不利。想要打造一支高凝聚力團隊, ... ...
2018.04.27
READ
專家嚴選! 十四個問題,讓面試更深入
面試時,應徵者的回答常常很表面或經過修飾,讓你不知道,到底誰才是適合公司的人選。 ... ...
2020.06.30
READ
人力資源 面談中最重要的兩個字
高階主管多半身經百戰,閱人無數。面談高階主管時,你要如何看出,他究竟是不是你要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