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整合,才能創造加乘效應
大學光學科技公司董事長歐淑芳

整合,才能創造加乘效應

EMBA雜誌461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4.12.30

 

三十年前,大學眼科率先發展一條龍的整合模式,透過連鎖系統,解決眼科醫師的管理與營運痛點。在推動公司成長的過程中,歐淑芳有哪些觀察與學習?


在位於南港軟體園區的大學眼科總部大廳等待時,只見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陸續進入公司,那是來報到的實習生。


在這個百工百業都缺人力的時代,這一大群令人艷羨的生力軍,可以說是大學眼科今天得以和傳統診所拉開距離的優勢之一。


對於街頭巷尾的一般診所來說,招募、管理、行政,這些營運相關課題向來是醫師的一大困擾。一九九四年,兩位台大眼科醫師林丕容、歐淑芳,針對這樣的痛點,共同創立了大學光學科技公司。


「每一位醫師都有自己的專業,可是在整體互相協調、互相合作這一塊,就很需要管理才能產生綜效。」大學光學科技公司董事長歐淑芳這麼說道。


因此,他們引進眼科儀器設備,和眼科診所合作,建立連鎖系統,並結合直營的眼鏡通路,用一條龍的模式整合眼健康相關產品服務。二○二三年,公司營收四○‧八二億元,每股盈餘高達一二‧三四元。


創辦人之一林丕容和一般醫師不同,除了西醫、中醫之外,他還擁有會計師、證券金融分析師等七張證照。兩位創辦人於創業後成為夫妻,一起合作推動公司成長。


他們的成績斐然,今天,大學眼科在台灣的合作診所有二十九家,眼鏡門市則有三十二家。公司於二○○四年上櫃,二○二二年起連續兩年,公司治理評鑑獲上櫃公司組前五%。


談到未來,轉型升級是重點。「從被動轉為主動,主動關懷你,主動掌握你的習慣。」歐淑芳描繪醫療全自動化,以及與AI相連的趨勢,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等圖像,彷彿已經在不遠處。


她最近接受本刊專訪,以下是專訪摘要內容:


■你們和醫師的合作模式是什麼?如何協助他們?


□模式是,醫療跟管理分開。醫療純粹是醫師的事,其他的事情才是公司來幫忙。我們就是一個管理公司,是一個周邊醫療的支持系統,包括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我們幫醫師把他需要的東西一次備齊,提供一站服務,醫師只要帶著他的頭腦,帶著他的技術來就可以了。


另外,醫師需要進修新技術、新科技,這又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對外,一個是對內。對外,我們是跟全世界最大醫療儀器設備公司的科學家合作,這一塊跟科學家合作就需要醫師的參與,包含他自己的臨床經驗,還有他發表的論文等等。


另外一個就是對內,我們在一個單位裡面,以醫師為核心,比如說這個醫師,他擅長白內障手術,那麼他診所的團隊,懂白內障的成員就會比較多。所以我們每個點的特色醫療不太一樣。


在大學這個品牌,病人在認什麼呢?認品質。醫師他要掛大學這兩個字,一定要經過認證,一定要經過定時被追蹤,他有沒有跟上新科技?有沒有跟上新的學術?我們就是幫他做這些事情,推動他更進步,更為病人著想。我覺得蠻重要,就是強強聯手,要有加乘效應、一加一大於二。


我覺得我們讓產業產生的變化是,讓醫療品質提高。比如說,我們研發出來的資料,提供給原廠,它把東西改進之後,一樣也是賣給我們的同業,我們的同業的品質也會上升。大家都把品質顧好,市場就變大了。


■在這個非常專業的產業,你們要建立連鎖系統,最困難的是什麼?


□醫師在專業和臨床上做出貢獻,他有沒有辦法去做管理?醫療管理又有它的特性,跟一般商業管理不一樣。醫師在這方面進修,或是獲得幫助,對他的整體工作是有幫忙的。不管在醫院的醫師,還是自己開業的醫師,也一定都需要團隊,需要管理的專業知識。


過程中,其實最大的挑戰還是醫師自己,你要不要花那麼多力氣去實現這件事,醫師自己有沒有這個觀念。醫師如果沒有這個觀念,就算拼命一直在工作,他的後台如果不順,病人也不會舒服。


眼睛雖然小小的,這裡面的構造要再分工不同的專業,要配合臨床經驗、最新的科技。我們要把這麼多醫師分門別類,又整合起來。每一位醫師都有自己的專業,可是在整體互相協調、互相合作這一塊,就很需要管理,才能產生綜效,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既然醫師這麼專業,他更需要整合成整體的服務系統。


但即使有了管理,醫師還是不輕鬆,因為醫學不斷往前跑,所以醫師必須要去追逐專業。其實大部分的醫師是在追求這個,而不是在看今天有幾個病人,收幾個錢。


■你們三十年前就決定要做這麼不一樣的模式,這個決心是怎麼來的?


□既然方向是對的,那麼就努力地去做。林醫師他自己有七張證照,他一個人就等於一個團隊。這個過程也有分不同階段,剛開始當老闆也是要先睡地板,剛開業還碰到健保轉型,我們也是有過很辛苦的時候。


你想要累積什麼?


一開始就一間、兩間、三間這樣開始做,然後請專業經理人過來,訓練團隊,管理團隊,從最簡單財務、運營、行銷等等這樣架構起來。以前我也沒有學什麼商業課程,在過程中,我就去參加中小企業的顧問訓練班,去上財務、人資,還有EMBA班,把課一個一個補上。


那時很多醫院的同事說,你在醫院好好的,幹嘛要出來做?其實做一個醫師,那樣子過當然也是過得去,可是隨著時間過去,你能夠有什麼積累?我們就想要試試看這個模式,想要讓它成功。這對醫界來講,也是有貢獻的事。現在大家也都學習這個模式,對其他科也有貢獻。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1期

 

標籤. CEOTalk企業策略
相關文章 ARTICLES
小實驗,力量大 問七個問題,做出好實驗
亞馬遜和微軟等產業龍頭,為什麼能持續創新?他們仰賴的一個秘密武器就是:實驗。 ...
2020.03.31
READ
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 用文化和系統推動公司成長
過去十年來,當大多數人感嘆產業環境艱困,旭榮卻快速擴充,公司的營業額年年成長。它 ... ...
2012.06.29
READ
熱門話題 中小企業的新年新願望
新的一年,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專欄作者阿布拉姆斯(Rhonda Ab ... ...
2018.02.01
READ
好食機科技公司 用科技賣餐飲的食物管理師
一般販賣機大多販賣冰飲料或微波過的冷凍食品,好食機的智能販賣機,賣的是熱騰騰的便 ... ...
2022.05.30
READ
從「全通路」到「全互動」 打造新時代的顧客旅程
過去,很多公司追求「全通路」,讓顧客在線下試用,在線上購買。今天,顧客互動將以「 ... ...
2023.09.27
READ
角度1:應對政治風險 成為不確定時代的贏家
當突如其來的政治變動,讓許多企業成本上升,策略失靈,企業必須重新思考自己與政治互 ... ...
2025.04.29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