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愛自己,從設立界線開始
個人管理

愛自己,從設立界線開始

EMBA雜誌451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4.02.27

 

因為壓力太大而胃食道逆流;因為焦慮而輾轉難眠;因為情緒而對家人亂發脾氣……,在繁忙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出現過這些狀況?許多研究指出,情緒對於身體健康有重大的影響,情緒不佳會連帶讓身體出問題。


因此,近年來自我照顧(self-care)這個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自我照顧是指,有意識地採取一系列行動,以提升自己的身體、心理和情感健康。


心理治療師亞奇波德(Jessmina Archbold)指出,這不只是狹義的對自己好,像是花錢購物、洗泡泡浴這類花錢買痛快的「寵愛自己」行為。更深層次的自我照顧方式,其實是學會設立界線。


為什麼說設立界線是一種自我照顧的行為呢?首先,設立界線等同是要你學會量力而為。比如說,如果你不能衡量自己的能耐,訂下止損點,就會任憑自己陷在惡劣的人際關係或情境中,直到筋疲力盡。


設立界線也是為我們加強護欄,明確限定他人或某事能夠介入你生命的程度。你的界線怎麼設,會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對待你,還有他們如果越界了會發生什麼事。舉例來說,如果上下班之間有清楚的界線,同事就會尊重你的私人時間,你也才能真正休息。


界線也是用來釐清責任歸屬。一旦你清楚哪些責任屬於自己,哪些又屬於他人,就不會因為拒絕他人不合理的要求,而有罪惡感。


亞奇波德在首輪評論(First Round Review)指出,想透過設立界線照顧自己,必須先確認自己有哪種界線問題。很多時候,人們面對界線的態度並不健康,常見的問題類型分為四種:


■順從型:

 

你是不是不懂得拒絕?是不是即便手上的事已經多到滿出來,有新工作上門還是照單全收?若是這樣,你就屬於順從型。


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是:「害怕讓別人失望,擔心被排擠或拋棄,或是怕會因此錯過某個機會。他們覺得有義務幫助對方,滿足對方的需求,像是欠對方一樣。」


■迴避型:

 

如果說順從型是無法拒絕別人請求幫助,迴避型則是無法接受別人提供幫助。對於別人伸出的援手,他總是一口拒絕。


他們可能因為不習慣示弱、羞於求助,或是覺得這麼做會成為他人的負擔。這樣的人雖然設立了界線,但這樣的界線並不健康。若說順從型等同沒界線,迴避型則是封閉到自己都不能喘息了。


■控制型:

 

這類型的人希望一切能按自己的意思進行,甚至會為了達到目的操弄他人,也因此不會尊重他人的界線。但在同時,當他們遭遇失敗時,卻又無法為自己的過錯負責,反而會怪在別人身上。


■無反應型:

 

這類型的人偏向自戀類型,不理會他人的界線,特徵是不做出反應。別人拒絕時,他聽若未聞;別人求助時,他同樣裝聾作啞。即使他有辦法幫忙,也會故意不回應,然後找藉口解釋自己為何袖手旁觀。


在判斷自己的類型外,你可以思考自己慣性的行為模式,是什麼情緒所導致。比如說,當你忙得焦頭爛額,知道應該向別人求援,卻還是抗拒。這代表你是迴避型的人。那麼,當下是什麼情緒使你決定拒絕幫助呢?是羞恥感?是不想成為負擔?還是其他?


釐清了緣由後,你可以自問,要如何將你的情緒重新架構。例如,若你是因為不願成為負擔而不求助,那麼你可以設法改變想法。像是去想,你並無法肯定對方會覺得你很麻煩,說不定他一直很想幫你,只是你一再拒絕。


亞奇波德也提供了以下四個題目,幫助你更深入探索自己的特質:

 

  1. 我最常展現哪一種類型的特有模式?
  2. 在人際關係當中,我曾因什麼原因而未能設立界線?這是哪一種類型的特有模式?
  3. 在職場上,我曾因什麼原因而未能設立界線?這是哪一種類型的特有模式?
  4. 如果我為了捍衛自己、自己的空間,以及心理健康而設立界線,有可能發生的最可怕事情是什麼?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51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騙過你的大腦 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
當人們越是跟自己說要勇敢,內心就往往越焦慮不安。這是因為,大腦認為「勇敢」這個情 ... ...
2018.11.01
READ
個人管理 調節情緒的4個小秘訣
情緒就像生活中的「守門員」,幫助我們做出適當的行為。心理學專家指出,所有正面、負 ... ...
2025.08.28
READ
克服社交恐懼 內向者的社交生存守則
你曾經因為部門聚餐而感到不安嗎?怕去了無法與同事暢談,又擔心如果推辭,會帶給別人 ... ...
2019.03.18
READ
個人管理 培養你的信心復原力
許多人都認為,領導人的一項使命是,時時刻刻自信地站穩腳步,讓其他人追隨。因此,領 ... ...
2019.10.01
READ
團隊發展 給予隊友犯錯的空間
美國布萊恩兄弟(Mike and Bob Bryan),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網球雙 ... ...
2022.09.29
READ
目標達成 少少資源,實現大大目標
時代不同了。不久前,我們還在追尋如何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現在,我們想知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