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策略遇上日常營運旋風
領導人必須刻意失衡,選擇一件會帶來最大影響的事,讓整個組織全力以赴。
策略會議討論得轟轟烈烈,但是三個月後再問起,進度卻文風不動?
執行力顧問麥契斯尼(Chris McChesney)指出,這個問題不是因為員工不努力,而是當員工回到工作上,所有的精力往往就被「旋風」(Whirlwind)吞噬。旋風是,那些無法忽視的日常營運工作,那些緊急但不一定重要的任務,它們耗盡了所有人的精力。
麥契斯尼是暢銷書「執行力的修練」(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一書共同作者。他是富蘭克林柯維顧問公司(FranklinCovey)全球執行力實務的領導人,曾擔任該公司董事總經理等多項重要職位,協助兩千家企業改善策略的執行力。
當你身處日常營運的旋風中,該怎麼讓重要的事情發生?「策略的本質,是選擇投入不成比例的精力,在少數重要的事上。」麥契斯尼指出,領導人必須刻意失衡,選擇一件會帶來最大影響的事,讓整個組織全力以赴。
這就是他所說的,公司必須找出WIG(最重要目標,Wildly Important Goal)。這個目標必須具體、可衡量,接著在組織中拆解,讓每一個團隊都擁有一個自己的WIG。
「雖然策略可以由上而下執行,但它也必須保有一定程度的由下而上,讓每一層的領導人都有機會決定自己的重點是什麼,來推動整體策略往前走。」麥契斯尼說。
他最近來台擔任二○二五年ATD(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亞太年會的主題演講人,並接受EMBA雜誌專訪,以下是專訪摘要內容:
■你們提出,要提高策略的執行力,有四個重要的原則和紀律,請談談這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我們是看著柯維和「與成功有約」這本書長大的。當中柯維提出一個很深刻的概念:「原則」(principle)跟「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是不同的。
最佳實務適用於特定情境,而原則則普遍適用,沒有時效性,而且具有可預測的結果。柯維常說,我們不是這個世界的掌控者,是原則在主導一切。
他說,如果你的人生出現問題,不要把自己當受害者,而是要去找出你違反了哪個原則。比如說,你發現你對身邊的人沒有影響力,這時不要自怨自艾。你可能會發現,原來你違反了「先被影響,才能影響別人」這個原則。也許你願意讓他們先影響你,你就會更有影響力。所以,重點是找出那個原則。
這也是我們當初在思考如何提高策略執行力的出發點。我們經過研究慢慢發現,這背後有四個核心原則:
第一個紀律就是,鎖定極重要目標(focus)。
第二個紀律是槓桿(leverage)的應用:從領先指標下手。找到一件你能影響,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事。
第三個原則是投入(engagement):設置醒目計分板。當團隊開始認同、擁有一個目標的那一刻,他們就會追蹤自己的進度。
第四個是落實當責(accountability),創造急迫感的力量。很多策略計劃失敗,就是因為它不像日常營運那樣有內建的緊迫性。
■在協助公司提高執行力的過程中,最常見的挑戰是什麼?
□第一個挑戰,就是要明確定義:公司到底要在哪一個方向發動特別的策略攻勢。這不能只是空泛的概念,必須要成為具體明確的目標。你要拆解目標,每一個目標都必須再細分成幾場戰役,要贏得這場戰爭,就得知道要打哪些仗。
一層層往下帶,讓基層也能參與設定他們的目標。不是直接跳到「怎麼做」,而要先聚焦在「要做什麼」。
到最基層的時候,我們有個規則:每個團隊只能有一個WIG(極重要目標),這個目標是他們每天在應付的日常營運(也就是旋風)之外的目標。WIG推得越深入基層,這些基層團隊就越有可能是真的在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地照上級的計劃執行。
雖然策略可以由上而下執行,但它也必須保有一定程度的由下而上,讓每一層的領導人都有機會決定自己的重點是什麼,來推動整體策略往前走。
你就是要「出現」
策略執行另外一個常見的陷阱是,領導人缺乏紀律。當領導人無法保持紀律,整個系統就會瓦解。你要有紀律地保持聚焦,在每個層級都定義目標;有紀律地追蹤領先指標;有紀律地維持記分板、每週召開一次檢討會。
我回想那些執行得最好的領導人,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出現」。喜劇演員伍迪艾倫(Woody Allen)曾說:「人生百分之九十就是要出現。」你必須真的出現,就算你不是照我們的方法完全做一樣的流程,但只要你出現,只要你維持這個節奏,你就會看到成果。
■可不可以舉個例子,如何把WIG往下展開?
□假設一家飯店決定要提升顧客滿意度,他們典型的做法是,找幾個很聰明的人開一天策略會議,討論完之後決定,應該重新裝潢大廳,然後為員工安排服務課程,再來換掉廚房設備。
他們會擬出一連串的改變措施,但這些改變最後到底有沒有影響,不一定。一家飯店曾花了三千萬美金重新裝潢大廳,結果顧客滿意度沒有任何提升。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只有幾個高階主管在上面決定了「我們要做這個」,而整個飯店其實還是在照原本的方式運作,沒有改變。
我們會建議,如果WIG是提升顧客滿意度,那我們要進一步討論,需要贏下哪些戰役,才有機會達成這個目標?他們可能會說,第一個戰役是「入住體驗」,把入住體驗的評分從六十八分提高到八十分;還有餐飲品質、活動體驗滿意度等等。訂好這些戰役後,讓基層團隊自己來設定目標。
比如行李部門可能會說:「我們要減少顧客等行李的時間,從現在的七十分鐘壓到二十分鐘以下。」這就是他們的WIG,不同部門以此類推。每一個團隊都得擁有具體、可衡量的數字目標。
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記分板和領先指標,每天追蹤進度。每個人都跟一個明確的目標緊密連結,而不只是被命令做事。
這個方法,會讓基層團隊在原本的日常工作之外,真正投入去解決一個挑戰性的任務。我們觀察到的是,如果方法用對了,除了達到目標之外,員工的參與度和士氣也會大幅提升。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7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