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巨頭賺了營收,失了人心
今年第三季,全球最大郵輪公司嘉年華郵輪(Carnival)繳出亮眼成績單:營收高達二十八億美元、訂位量創歷史新高。然而,它的股價卻逆勢下跌七%。
雖然分析師將股價下跌問題歸因於燃油成本和地中海需求,但真正的隱憂是,它調整忠誠制度,因而引發的顧客風暴。
富比士雜誌(Forbes)報導,六月,公司宣布取消原有的終身會員制度。要維持最高級別的「鑽石會員」,兩年內必須累積約三‧三萬美元消費。消息一出,資深顧客群情激憤;一名擁有三十七年會員資歷、累積三十一次航程的旅客,怒批:「一切歸零,就像被賞了一巴掌。」
對顧客而言,問題不只是福利被砍,而是信任被背叛。多年累積的身份象徵突然不被承認,衝擊他們對品牌的歸屬與認同。這正是行為經濟學所說的「擁有感效應」(endowment effect):人們會對已擁有的東西賦予更高價值,失去它,遠比從未獲得來得痛苦。
針對顧客抗議,嘉年華郵輪雖然在九月稍作讓步,宣布保留鑽石會員的終身資格,並給予白金和金卡旅客一段緩衝期,但仍無法平息不滿。對那些接近升等門檻的白金會員而言,這樣的補償反而加深失落感。
這次調整顯示了公司一項根本誤判,他們將會員制度變成單純的金錢回饋機制,卻忽略了顧客真正重視的是被肯定、被珍惜的感受。像「優先搭乘接駁艇」這類乏善可陳的補償,反而更凸顯品牌對情感需求的敷衍。
航空業早有前例。當許多航空公司將里程制改為以消費金額累積資格後,雖然成功吸引高價商務客,卻讓常搭經濟艙的忠誠常客難以升等,轉而成為比價型消費者。
郵輪旅遊不同於商務出差,多數人選擇郵輪,是出於情感與期待。當品牌將制度轉為金額導向,失去的是那份「被認可、被歡迎」的感覺。
管理顧問指出,忠誠制度當然可以調整,特別是當高級會員人數膨脹、原有福利難以負荷時。但如果改革方式忽略顧客感受,反而可能逼走最有長期價值的顧客。公司可以保留「終身認可」的象徵意義,搭配例如廣播點名歡迎、船長親簽信函或小徽章等低成本做法,就能維持穩固的品牌連結。
嘉年華郵輪創下營收新高,卻在品牌忠誠度上大失人心。當企業只看到短期財報數字,卻忽略顧客的信任與連結,那些漂亮的數字背後,可能早已埋下未來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