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產品一個新名字和好故事

是金屬加工公司,還是「智慧金屬工作坊」?是微波加熱冷凍便當,還是「深夜療癒輕食」?想讓顧客第一時間想到你,關鍵不只是知名度,而是你是否從一開始,就帶給市場一個全新名字。
「品質做得好,自然有人買。」在高度成熟、競爭者眾多的產業裡,這句話恐怕成了最危險的神話。在今天的時代,單靠產品與價格競爭,無法保證未來的成長,「賣得掉」與「長期賣得好」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日本有很多極具研發力的中堅企業,尤其在B2B領域,一些產品在成為銷售冠軍之後,幾年內就被中國或韓國的同類型工廠取代;許多食品廠商的原料明明來自獨有的契作農場、獨家配方,卻因為產品定位不夠明確,被零售商視為可以隨時被取代的廉價選項。
品牌顧問田岡凌觀察指出,這是因為產品功能再好,如果它只是「眾多選項裡的一支」,那就逃脫不了比規格、比價格的命運。只要客戶換了採購負責人,或海外有成本更低的替代廠,就逃離不了被砍價格,甚至被替換的命運。
「賣得動,卻沒人記得是誰賣的」,這正是許多公司容易掉入的陷阱。田岡凌指出,賣得動往往主要是靠降價、促銷、媒體議題。可是當同類型產品滿街都是,客戶挑的通常就是價格最低的,久而久之,品牌的價值也會被拉低。
田岡凌舉例,曾經有一家金屬加工設備商,在日本北陸地區有超過七○%的市佔率,但一直找不到打入關東、關西市場的機會,因為客戶把公司歸類在「金屬加工代工業」。
之後,這家公司重新定位自己,跟幾家協力廠商合作,將工廠與現場人員遠端監控、交期透明化這些事務,取了一個全新的名稱:智慧金屬工坊(Smart Metal Studio)。有了新名稱,原本只能跟其他「代工」比價格,就形成另一種新的客戶期待:找他們,不只是便宜,更是因為能讓我的發包工作與工期可視化。
因此,田岡凌強調,企業不應只問「怎麼樣能賣更多」,而是應先問「我們在誰的腦海中佔有一席之地?」真正厲害的企業,從不把「賣更多」當作唯一目標,而是要讓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在特定客戶的腦海裡留下可以被指名的空間。
當客戶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第一時間聯想到你,就是品類戰略存在的意義。當一個品牌成功把「這件事要找誰」,清楚植入消費者的認知當中,就算同類產品再多,客戶也會在那一刻先想到你。
要做到這點,關鍵不是單純提高品牌認知度,而是從一開始就給市場一個新的名字、清楚的場景與用途,讓產品可以脫離比較,一旦客戶需要,馬上想到你。
創造品類,從理解人開始
田岡凌在最近出版的新書急速成長企業的品類戰略(急成長企業だけが実践するカテゴリー戦略)指出,品類戰略可以濃縮成一套4C架構,讓公司產品有一個可以被記得的名字,再用故事和行動,讓它融入客戶的日常:
1.顧客洞察
了解顧客的真實需求,是創造品類的起點。顧客洞察(Customer Insight),不只是去問顧客喜歡什麼產品,而要同時理解「什麼情境下會出現這個需求?」、「顧客希望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例如,一家冷凍食品公司發現,許多雙薪家庭在深夜回家之後只想吃不會太油膩、能快速加熱的晚餐,這些洞察就會成為公司設計產品與定義品類的基礎。
2. 品類關鍵字
奠定基礎之後,接下來要賦予這項產品一個清晰可辨識的名稱,也就是品類關鍵字(Category Keyword),除了要能簡潔傳達其獨特價值,也必須成為顧客腦中可記憶的標籤。以前述那家冷凍食品公司為例,公司不再稱自己是「冷凍便當」,而是定義自己為「深夜輕食」。這類關鍵字如果能獲得內部同仁、合作夥伴,以及顧客一致的理解與使用,就會逐漸轉化成對品類的認知。
3. 核心價值
這個品類為顧客創造了哪些價值?企業必須明確回答這個問題,才能建立差異性。回到「深夜輕食」的例子,其核心價值(Core Value)就是「幫助晚歸的人,在不增加負擔的情況下,輕鬆獲得飲食上的慰藉」。這個價值將成為品牌在市場溝通與創新時的重要基準點。
4. 對外溝通與具體行動
最後,品類不能只存在簡報裡,也要落實在日常的溝通與行動(Communication & Action)中。例如,在門市設計上明確陳列「深夜輕食」專區,在廣告中傳達宵夜的場景,都屬於這個環節的執行策略。
田岡凌提醒,沒有第一步,後面三步都是空談。很多公司做了市調,卻沒有真正挖掘到客戶最在乎的那一點,最後寫出來的品類關鍵字就像廣告標語,說完就忘。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