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成長的三個秘密武器
你設定的目標,「很理性」、「很聰明」,但正是這樣,讓你無法真正成長。設定什麼樣的「瘋狂」目標,才能帶來真正的突破?才能讓你一眼看出該放棄什麼、該全力投入什麼?
當公司成長遇到瓶頸,許多主管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我們是不是該請更多人、爭取更多業績、做更多行銷廣告?但很少人會思考,公司是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太安全的目標。
組織心理學家哈迪(Benjamin Hardy)指出,真正阻礙企業規模化的主因之一,往往是目標設得太安全。太多人在設定目標時,受限於當前資源與能力,訂下看起來能做到的目標,而不是非得打破現狀才能達成的挑戰。
這種「可達成目標」(attainable goals)看似穩健,實則平庸。當你的目標門檻不高,就會讓每條路都看起來行得通,反而難以辨別哪些事才是真正的重點。當行動變得分散,時間與資源會不自覺地流向無效的投入,創造大幅成長就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那麼該如何避開這個陷阱?哈迪與創業家艾瑞克森(Blake Erickson)在「規模化成長的科學」(The Science of Scaling)一書中指出,一個重要的解方是設下「不可能的目標」(impossible goals)。
這些目標並非真正無法實現,而是就現階段的能力與條件來看,近乎天方夜譚。這樣的目標會讓你意識到,靠原有的方法根本無法達成,只有重新設計系統、砍掉枝節,才有機會成功。
這是因為,人們看世界的方式,都是經過「目標」這層濾鏡。目標影響了一個人的行為與決策。當你透過「不可能的目標」這副濾鏡看世界,哪些事值得投入、哪些只是耗損,會變得前所未有地清晰。你不再有空間容忍模糊與拖延,也會因此逼迫自己做出真正有力的選擇。組織會變得更簡化、更聚焦,也才真正具備規模化的可能性。
以不可能的目標為基礎,哈迪兩人提出了一個擴大成長的規模化架構(The Scaling Framework)。該架構由三個F構成:
- 框架(Frame):你所設下的目標,所構成的視界。
- 底線(Floor):上述的目標會決定你的底線,從而界定哪些事是不該做的。
- 焦點(Focus):你該做的事,也就是能夠幫你實現目標的途徑。
1. 改變框架,改變視界
設下不可能的目標
在規模化架構之下,你必須膽大包天。所設下的目標與時限,都要誇張到你忍不住驚呼:「這哪有可能……」如果不顛覆現行系統、流程等就能夠辦到的話,那你就想得還不夠美。
舉例來說,如果你只希望在三個月內,從平均每月獲得十名顧客,提高到五十名,那只是再辛苦點,多打幾通電話就可能辦到。但如果目標變成一千名客戶呢?那就是非得大幅改變現行作為或思維才能辦到,這才是不可能的目標。
這類目標也必須困難到迫使你誠實面對自己,審視當下所做的事是否真的有助於達到該目標。因此能迫使你將所有無效(或至少低效)的途徑排除,將事情簡化,然後僅專注於能幫你達到目標的有效途徑。
新目標,新焦點
葛雷絲(April Graves)是一位資深攝影師,也是工作室的老闆。一直以來,她的工作室提供許多不同類型與尺寸的作品,從大頭照到畢業照不等。這些作品的價位也高低不同,例如大型壁掛式藝術作品平均售價為八千美元。
葛雷絲想將作品平均價格提高,一開始她的想法是從八千提高到一萬美元,但思索過後,發現難度不夠高,即使不顛覆既有的系統與流程也能辦到。最後她所敲定的不可能目標是,要在未來九十天內,將作品平均價格提高到一萬五千美元。達到這目標對當時的她來說就像天方夜譚,但在同時,也讓她的思緒清晰了起來。
她察覺,若以這個不可能的目標為框架,當下許多類型的攝影都應該喊停,某些尺寸的作品委託也都得拒絕,這代表她將拒絕很多無法幫她達到目標的客戶。透過這樣的思考,她發現,達到目的的最佳途徑是,油畫與照片結合的混合媒材作品。
過去,她的作品類型五花八門,各有各的定價與業績目標,這個複雜的商業模式讓她的團隊成員左支右絀,但成果卻有限,也難以規模化。而艱難的新目標迫使她將焦點放在,平均定價為一萬五千美元的複合媒材作品,也因此將商業模式簡化。設下目標當天,她就成交了第一件一萬五千美元的作品。大約兩個月,上述複合媒材作品就構成了五成的營收。
這個不可能的目標不只改變了葛雷絲的商業模式,也為她重新自我定義,從過去的攝影師變成一位藝術家,並受到當地知名創作者認同。在過去作品繁亂時,她的作品水準普通,只是一位拍照賺錢的攝影師。但在產品類型減少,收費卻提高了之後,她必須更用心創作。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7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