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堂走向劇場的學習革命

想像一堂教育訓練課程,像走進沉浸式劇場一樣,你可能會戴上白色面具,被引導進一個秘密空間,自由探索、解碼情節、與他人互動。那會是多麼難忘的體驗。
讓學習者親身實作、主動參與,自主掌握節奏與方向的「現場體驗式學習」(Live Experiential Learning),顛覆傳統學習設計,成為教育訓練的新趨勢。
學習顧問戴格特(Clare S. Dygert)在學習長雜誌(Chief Learning Officer)指出,成功的現場體驗式學習包含兩大核心原則:
1. 高擬真度。
讓學習活動貼近實際工作情境。例如,一家醫療器材公司的客戶大多數是醫師或診所經營者,他們往往不太熟悉商業運作,像是「我到底賺不賺錢?」、「成本該怎麼控管?」
因此,這家醫療器材公司,用診所真實的營收、支出,以及顧客意見來當教材,讓客戶實際算出利潤,再討論如何做決策,改善經營。
這樣的做法讓學到的內容直接內化成日常營運的一部分。
2. 學習者自主權。
讓學員依能力與需求,自主選擇內容與參與方式。例如,一家醫療組織想運用導師制度推動一門較難的課程,但實務上很難操作,因為精準配對並不容易。
後來團隊意識到,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值得請教的對象,只是不知道怎麼開口。於是他們提供了一份「自選導師指南」,教大家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指南中包含一些關鍵工具,例如開場白、提問建議,教學員怎麼跟對方建立關係與對話。
這讓學習變得更自然,對組織來說,也更能有效分享內部經驗。
戴格特指出,以下三項做法,有助於企業設計出引人入勝的學習體驗:
1. 建立開場儀式。
引導學員透過簡單的自我覺察,設定共同學習目標,協助進入狀態。例如,A公司在跨部門的「轉型工作坊」中,先以開場儀式凝聚共識。每位學員分享目前在工作上最想解決的一個痛點,講師再點出轉型的必要性,讓大家帶著共同目標投入課程。
2. 提供微型體驗(Micro-experiences)。
透過模擬練習、挑戰任務,讓課程緊扣學習目標,促進即時回饋與進一步思考。
上述A公司在工作坊中,讓學員兩人一組,模擬處理一通客訴電話,情境設定為新系統導致客戶不滿,客服需運用數據與同理技巧應對。模擬十分鐘後立刻討論,幫助大家吸收並應用所學。
3. 運用敘事沉浸。
將知識包裝進故事中,讓學員從角色視角切入,產生共鳴與理解。
例如,A公司透過一個真實轉型案例,進行情境討論。學員分組扮演不同部門主管,討論數位轉型時的關鍵抉擇與內部協調問題。透過故事案例代入角色,讓學員參與決策與反思。